一大早,看了一篇文章,讲述疫情之后中年人面临失业的囧境。读过之后,脑子更加紧绷了。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她们认为赚钱了就要出去放松一下,玩玩,“否则,赚钱图啥呢”?因为我似乎一点都没有这个想法,突然觉得自己好不合群,好像我这消费理念、生活方式都有点过时了似的。听听她们平时,也蛮丰富多彩的:和朋友三五相约出去玩玩啊、时不时有点活动啥的,我的单调的生活真是相形见绌啊!
其实,出去玩玩、花点小钱也做得到,但我真的认为:当下就是要把平时的生活过好、不出什么乱子,再踏踏实实地赚点钱,防范未知的风险——天知道未来会发生啥?至于玩嘛,平时都可以啊,寒暑假里孩子可以多安排些活动,大人在周末没节外生枝的事、能好好休息其实已经很好了。
那我都在干啥呢?除了家务,就是读书啊。所以,我女儿说:妈妈的生活近似于隐者,又比隐者多一点现代生活而已。我就笑着说:这种生活挺适合我。当家的有时候说:看你天天都在看书,也看了不少,有转化成经济价值吗?这逼问挺伤人的,但我已经无所谓了。我就反驳:君子待时而动。每个人的发达都要时机,在机会没有到来时,就是解决温饱,和常人无异。哈,不过是自吹一下,发达那是渺茫,但是,静心读书,即使转化不了钱,也是有益于身心的。
掐指一算,全职在家快十二年了。带大了孩子、学会了做饭,闲余时间打牢了专业知识,有了一点小小的生源。我不敢说吃过什么苦——比起很多人,我没苦到哪里去,但是,我的确是在寂寞中坚持读书,已经有七、八年时间了。每年,都有读书的任务,一点点啃过去,知识面一点点扩大,以前不明白的,逐渐清晰。才知道,所谓的专家、学者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比你早读、多读了几本书而已,只要你愿意,你也能。
生活有太多的变数。不在今天为未来做准备,则未来必有让人措手不及的时候,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也。能够让一天天有序运转、能够提升自己防范风险的能力,在我,就是最大的心安。我总想:如果说人生如四季的话,中年正是大力耕耘、不能有丝毫懈怠的春夏之交,是弥补错失春种的最后机会,再不抓紧时间,等别人秋天收获时,自己只有“悲守穷庐”的份了。
人到中年,豁然醒来。读到光阴匆匆的诗句就惕然心惊:
代悲白头翁 (唐)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诗前一半是写年轻女子看落花而叹息春光短暂,后一半则转写白发老翁的可怜,可他当年也是个美少年啊!年轻的时候和公子王孙一起,“清歌妙舞”于芳树、落花前,可真是“今年欢笑复明年”啊。当此之时,哪里会想到老年的凄凉呢?
的确,人都会老。但老后的结局却因人而异:有的人老而健康幸福,享受早年的成果,有的人老而多灾多难,承受早年的报应。我要前者,我要舍弃一些壮年时的快乐,把它移到老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