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也叫“换名”。工具、材料代本体,指借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工具、材料代人或事物;借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人物或所在地代替人或事物。
(1)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柴荆”指代树条编的篱笆门;“兵”指的是兵器,“革”是皮甲,这些都是战争必须的装备,诗中用来指代战争。这都符合诗对语言形象的要求。】
(2)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鲁迅《头发的故事》)【“斑驳陆离的洋布”指代的是辛亥革命后至一九二七年这一时期的国旗,也叫“五色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所谓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百姓对其漠不关心。一个“踱”字写尽了国民的懒散冷漠的神态;一个“撅”字表现了“国民”对当时政府的轻视与不满。作者精心选用“斑驳陆离的洋布”来指代国旗,则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权的否认态度。】
(3)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管桦《雨来没有死》)【“刺刀”代端着刺刀的日本兵。这样描述符合人的感知顺序和感知重点,雨来第一眼看见的是刺刀,首先感到的是刺刀的威胁。】
(4)他觉得主人快乐的来,应当快乐的走,使他们永远不忘这古朽的大宅,永远不忘这忠实的长庚。自然他这种顾忌终归是徒然的,村里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纵然有他在锅上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结果他出一点汗而已。(师陀《寒食节》)【忠实的奴仆——长庚,希望为回家扫墓的三少做点可口的东西吃,但是这个愿望却很难实现。结果只是徒劳一场。作者用“出一点汗”来代替长庚的辛苦操劳,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含有幽默讽刺的意味。】
(5)严家人掇了一个食盒来,又提了一瓶酒,桌上放下。揭开盒盖,九个碟子都是鸡鱼火腿之类。严贡生请二位上席,斟酒奉过来,说道:“本该请二位老先生降临寒舍,一来蜗居恐怕亵尊;二来,就要进衙门去,恐怕关防有碍,故此备个粗碟,就在此谈谈,休嫌轻慢。”(《儒林外史》第四回)【“粗碟”是种谦语,社交中的套话,用以指代鸡鱼火腿之类的吃食。】
(6)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红楼梦》第二回)【这是一段对黛玉生母的评说,用“东床”代女婿,语含“归宿”的意思,既是借代又是用典。】
(7)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吴越春秋·弹歌》)【译成白话,大意如下:截断竹竿,裁制弓弦,射出弹丸,禽兽并歼。前四字写“弹”的制作过程,语言质朴、精炼、准确、概括,于消极修辞一面可谓上乘。后四字全用借代一格,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弹”的用途,于积极修辞一面堪称佼佼。】
(8)在灰黑的电灯底下,面朝了街心,靠着一张粗黑的桌子,坐下喝了几杯高粱,我终觉得醉不成功,我的头脑,愈喝愈加明晰,对于我现在的境遇反而愈加自觉起来。(郁达夫《还乡记》)【高粱是做酒的原料,用它代酒,是一种借与事物有关的材料代事物的旁代手法。】
(9)程红有一种报复的敌意,不觉狞笑道:“你还不走,你们那个老头子已经扣起来了,关在许有武的后院里,你回家哭去吧,准备准备木料。”(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木料是做棺材的原料,这里用来指代棺材和料理后事。程红这么说似乎是为了给受压迫的农民出口恶气。】
(10)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与水桶。(老舍《我爱新北京》)【作者借“扫帚”代扫地;借“水桶”代洒水,“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即是从来没有打扫过卫生的意思。作者运用借代手法辛辣地讽刺了旧中国的北京的清洁卫生工作是为少数统治者服务的,而人民群众则是享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