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这个概念,前天我还没听说过。
这天,有人通过视频,跟我说了这么一通(大意):
电子是比原子更小的物质单位。 它有个和原子或者分子不同的特质,就是它在被人观察时,会呈现出物质性的“微粒”表相,是可见可触及的微【物质】。但是当人不去观察它时,它又会以“波”的形式出现的。【波】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正如人的思想一样。结论就是: 电子的这种存在形式,是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观念的挑战。也就是对唯物主义的挑战。它证明:物质不会先于意识,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从波粒二象性这个科学现象里,可以引申出哲学结论,而这个哲学结论,老子在《道德经》里,早就告诉大家了。大家看不懂《道德经》,是因为大家不理解“道”。道是什么?是程序,是被设计的。看似随意的天地万象,其实正如同电脑游戏一样,其实都是被设计出来的。老子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我们根本存在于被设计的道(程序)之中,只能遵循,不能违背。
老子看到了【道】,看到天地万物皆存于【道】中,但普通人看不到。人其实也是具备二象性的,肉身是我们的【粒象】,思维意识、潜意识、深层意识,是我们的【波象】,它是打开大脑也看不见的东西。但是哲学捕捉到过它,它在哲学上的名字叫【灵魂】。……人不能意识到灵魂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太被感官牵制。被看见、听见、触见所牵制。如果一旦关闭了感官,连触觉也关闭,那我们就不再被误导,就进入到【真】的环境里了,会超越三维空间,回到【本我】。
老子就是超脱出感官,洞悉了更高维空间的人,可惜他的《道德经》没人看得懂。佛陀也通过禅定脱离肉体,升入过灵魂之界,可他的悟道方法,普通人做不到。庄子比较入世,他教我们通过关闭感官,达到感知真界的方法。这方法和佛家讲的禅悟如出一辙。 ……
听了觉得有道理,能相信。
不过相信的前提是他这个关于电子的描述是真实的。于是我去查关于电子的科普知识,看见这样的描写:
…… 正如其他基本粒子,电子遵从量子物理学,而不是一般的经典物理学;电子也因此有波粒二象性。而且,根据量子物理学中的《哥本哈根诠释》,任一特定电子的确实位置是不会知道的(轨域及轨迹放到一旁不计),直至侦测活动进行使电子被侦测到。在空间中,该测量将会检测的电子在某一特定点的概率,和在这一点上的波函数的绝对值的平方成正比。
倒是和那个人讲得一样。可波和粒的转换有物理学的解释吗?什么是波粒二象性?
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这时粒子性较不显著),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这时波动性较不显著),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称为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的量子行为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 波粒二象性指的是微观粒子显示出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波动所具有的波长与频率意味著它在空间方面与时间方面都具有延伸性。而粒子总是可以被观测到其在某时间与某空间的明确位置与动量。采用哥本哈根诠释,更广义的互补原理可以用来解释波粒二象性。互补原理阐明,量子现象可以用一种方法或另外一种共轭方法来观察,但不能同时用两种相互共轭的方法来观察。
看上去,那人没说错,电子确实是会有两种形态,而这两种形态是在物质与非物质之间变动。波和粒不是对立统一体,而是一体。
有点突破了我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