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认识的人中,谈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我早已有心理准备,但在真正遇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才知道完全可以击垮我的心里防线。
有时候,有些人的想法就是和你千山万水,很多逻辑,很多生动的画面呈现时,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思考居然可以相差如此之大。
一个刚刚认识的姑娘昨天向我倾诉,说自己出国读书根本就是父母安排的一条路,她是父母的“提线木偶”,等毕业了,父母让她回国进一所当地高校当老师,然后就该结婚了,但这一切从开始到结束都不是自己选择的。
我惊讶,她现在读博,出国留学这么多年,居然不是自己的选择,她不快乐,我觉得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言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疑问:你有没有告诉过父母你的真实想法?她说,我没有办法说服父母,出国快7年,已经花了家里不少钱,现在快毕业了,其实想留下来,但父母不同意。
我问:你在国外呆了这么多年,应该也习惯了国外的生活,你想留下那就留下啊,好好和父母商量,他们会同意的。
她说:可是如果我留下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怎么办,万一养活不起自己怎么办?自己年龄也大了,回国在当地找对象会不会容易些?没得选...只能听父母的。
听完这些,我明白了,这是一个依赖症的抱怨者,想留在国外,但不愿意承受一个人在外找工作的压力,自己不敢往前冲,想放弃吧,又舍不得。于是就口口声声拿着父母作为挡箭牌,说“我没得选。”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应该有主见,特别是对有关自己人生选择的大事,要有个规划和预期。
我们都迷茫,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问题去面对。我们有时候需要温暖的慰藉,也需要被肯定。但往往可悲的是,我们被慰藉后,依旧逃避问题,逃避选择。
比如,一个本科毕业生,考虑要不要考研,一方面害怕再付出三年的时间后能不能有更好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觉得现在就就业,自己的学历没有竞争力,很被动。
说白了,潜台词就是:我不想再读三年书了,但是我想拿到研究生学历那样的薪水。
我们先不讨论研究生跟本科生对一个人的工作影响有多少差别,因为除了学历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职业,我想说的是,世上哪有掉馅饼的事呢?
这个提问的正解应该是:1.我打算考研,那么我就做好比本科毕业的同学更晚就业的准备,就安心复习,同时提高自己的积累,保证自己三年后出来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或者,2,我不考研了,现在就开始着手找工作,分析自身利弊,定位目标岗位,准备简历和面试种种。
对于前一种选择,“我不能保证自己这三年的付出完全值得,但我会尽力做好自己的部分。”这才是让你做出选择的动力,而不是既不想现在面临就业压力,又因为不知道读研后找工作的状况,于是开始恐吓自己,徒增烦恼。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根本上是在逃避问题。
同样的逻辑,那些纠结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的人,那些纠结选择自己喜欢多一点的人,还是选择喜欢自己的那一个。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我们每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与此同时失去了另外成千上万种可能。这点必须接受。
我们不要因为错失了成千上万种可能而感到悲哀,而应该是,我选择了眼前这一条路,或这一个人,那我就必须全力以赴,然后让自己对得起当初的这个选择。
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这是一句真理。总有人觉得,如果当初我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那么我今天的生活会不会更好一些?实话说,我讨厌这样的假设,因为你不知道的是:选择任何一条路都是难走的,区别是你想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我从曾经的迷茫选择恐惧症,但现在直面左右为难的选择,是种成长,希望你也可以。
有时候人性的弱点就是太过于贪心,什么都不愿意舍弃,也是因为这样,以至于当发现自己想要的不能实现时,就干脆开始偷懒或者逃避,“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没得选...”人生里很多的无能为力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可很大一部分无能为力是源于贪念,什么都不愿意割舍,你什么都想要。
我明白了这种无病呻吟,所以我不在选择上浪费太多时间,做个有主意的人,找出一个绝对理由给自己而放弃另一条路,然后再想出更多鼓励和勇气给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多一些力量。
有人说,年轻时候能怎么样怎么样多好,就不遗憾了...有段时间,我也这样想,有点伤感。比如想回到中学时光,珍惜那些友谊。但转念我又明白,如果现在有机会让我回到15岁,或者回到大学时光,我一样是个没钱的穷学生,我一样是那个缺乏勇气的小毛孩,该发生的依旧会发生,该遗憾的依旧遗憾。
还好,这些遗憾现在并不会让我难过,我反而因为当年的那些得不到,于是今天变成了一个有更大梦想,更努力,并且为自己而活的人。我明白过好平凡生活的重要,明白挣钱的重要,我学会用努力换钱,用钱去换自己想买的东西,去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切来得踏实。
如果你要说:我现在依旧迷茫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一是接受迷茫,二是迷茫的时候,你总得做点什么。
还有一点:一开始不要选择容易走的那条路,因为绝大部分在后面会越走越难。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