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 主要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分别为:
足太阳之筋 足少阳之筋 足阳明之筋
足太阴之筋 足少阴之筋 足厥阴之筋
手太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 手阳明之筋
手太阴之筋 手厥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
本篇主要叙述了足少阴之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
【足 少 阴 之 筋】
【原文】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瘈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翻译】足少阴肾经之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面,与足太阴经之筋相合,斜从上至内踝的下方,结聚于足跟,与足太阳经之筋相合,上行结于内辅骨的下面,与足太阴经之筋相合,沿大腿内侧上行,结于阴器,又沿脊内,夹脊柱骨,上行至项部,结聚于枕骨,与足太阳经之经相合。
足少阴之筋循行路线:
小趾→内踝→踵→阴股→阴器→脊→项→枕骨
足少阴之筋最常见病变区域:
枕筋区肌筋、腰脊旁肌筋、阴部肌筋区、大腿内侧筋区、膝内侧肌筋、小腿内前侧肌筋筋区、足踝后上侧筋区、足底中部筋区。
足少阴之筋常发生病症:
枕筋区筋结、腰椎旁筋结、阴部肌筋筋结、大腿内侧肌筋区筋结、腘内侧膝周尽筋头、小腿内侧筋结、足踝后及足跟筋结、足踝前内侧筋结、足底中部掌心筋区筋结。
足下转筋,本经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都感到疼痛和转筋。病在这方面以癫痫、拘挛和痉症为主。病在外,腰脊不能前俯;病在内,不能后仰,所以背部苦于拘急,腰就反折而不能前俯,腹部苦于拘急,身体就不能后仰。
治疗方法:
治疗时,应当采用火针法,不用迎随手法,以病愈确定针刺的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如病在内,可用熨经、导引、饮服汤药。如转筋次数逐渐增多而又加重的,为不可治的死症。这种病叫做孟秋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