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2《为何家会伤人》第一章节读书笔记(2)

《为何家会伤人》第一章节读书笔记(2)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二)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经典摘录: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只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作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一样也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然而,恋人和父母的原型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许多幻灭的爱情。

心得感悟:

本章节里根据不同类型,都列举了案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真切地让我感受到,如果家庭经营不好,确实是会伤人的。

(三)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经典摘录: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一些人之所以喜欢评价,是因为他们学来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父母要指点孩子,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但是,这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喜欢“我行,你不行”的人正好碰上“我不行,你行”的配偶,两个人的关系就会丝丝入扣,也会达成一种平衡。但是,如果对方不认为“我不行”,那么这种关系就会触礁。并且,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心得感悟: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但有多少人又能做到呢?我承认,以前的我,做的不好。这些年,在成长的路上读书、写作,不断修炼着,似乎有一点进步。朋友小王的家庭不算是理想化的温馨的那种,小王的老公就从来不善于与人交流,就像书中说的,着眼点往往是“解决问题”,有事说事,没事儿就免谈。这样的模式导致他们夫妻成年就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更没有彼此的交流沟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