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课堂上讲过三种不合理的认知: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比如我们要求“必须、应该、一定如何,这就是绝对化,是不把人当人看,是把人物化;二是过分概括化,比如一次失败,便认为永远再不会成功;三是糟糕至极,比如一个人只是手被扎了个刺,便会联想到一切糟糕的结局,甚至会夸张地联想到死。昨天还真是刚好在生活中看到后两种认识的活生生的实例,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实实在在存在很多这种不合理的认知。
早上吃饭时,闺女吃完鸡蛋糕,面条没动,就在餐桌那玩起来了。她爷爷过来一看,就说”怎么不吃面条,又不乐意吃面条了?”其实小闺女可能就是今天不怎么想吃面条吧,也许昨天刚吃的,或者今早就是不想吃,我们成人也会这样一阵阵的,今天想吃一样东西,明天又不想吃了,可是后天也许又想吃了呢。倒真不至于从这一次就得出“又不乐意吃面条了”这一结论呢。
晚上去小广场玩,闺女在那荡秋千,旁边有个小男孩也在那荡秋千。就听男孩的妈妈对他说道:“你看那个小孩(在玩太空漫步)荡得那么高,都和身子平起来了,万一掉下来怎么办?掉下来的话,万一正好叫那个磕着头怎么办?那可是个铁的,要是磕着头的话,肯定磕出个大洞来那可怎么办?!”听到这位妈妈的话,我的脑海中自动脑补出一副小孩从太空漫步掉下来,被磕破头,哭得撕心裂肺,然后被救护车拉走的可怕场景。真不知道我这个成人都感到心惊,小小的孩子听了妈妈可怕的描述会作何感想。其实那个小朋友手抓得紧,好像也根本不会发生后续这一系列的任何事情。纵使这位妈妈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利害,也可以采取稍微柔和些的方式,而不必采用这种类似于吓唬的手段吧。
刚开始老师上课讲到这里时,我还觉得生活中犯这种错误的人好像很少吧,这么看来还真是我平时没太留意的缘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