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爱这个世界,我憎恨这个世界。
初次看这句话时,觉得很分裂。要么爱要么恨,怎么会有又爱又恨。是的,这都是在思想非常不成熟的时候的二元论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
可能你会说,我思考不了什么世界,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要把自己管好就行了。也对,但是个体的成长与你身边的世界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思考自己与探索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
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所思所想了。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人的属性也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阳光、要善良、要助人为乐,这些没有问题。但这是反人性的。人性是有阳光也有黑暗,有黑也有白。如果一味的把攻击性的部分排除,其实是缺乏了本性的重要力量的。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生活中,如果有人生活成长一直顺风顺水,大概率到了社会上是一定会栽跟头的。因为社会的运行规则,并不是如此。
当然,我所表达的攻击性,并不是说要去做坏事,本意是想表达,不要过度压抑自己,不要害怕自己的另一面。让自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的越生猛越好。
可能有人会觉得,你说的这是啥,跟《认知觉醒》有什么关系。其实这就是我想表达的。
(三)
我们的大脑构成,确实很复杂。作者为了区分方便,把它分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其实这种划分,不是大脑的功能划分,应该说是人类一种关于情绪、心理活动的行为模式。如果仅仅从大脑的活动思考方式来划分,更精确的应该是快思考与慢思考。
快思考就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印象,迅速返回大脑的集成路线,比如我们看到一组词汇马上产生的想法。慢思考是基于复杂的情况的反应,需要思考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的答案,比如乘法题目。这两种模式相互影响着我们一系列的行为。
本能、情绪与理智,既然是一种行为模式,不应该有高低之分。他们没有对错,没有高下,只是我们面对不同情况时,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四)
人的天性很多,比如懒惰、贪婪、敌意、趋利避害、不喜欢批评、占有欲、性欲、破坏欲、嫉妒心、好奇心、恐惧感、孤独感等等。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面对很多很多我们自身就携带的基因。这些基因非常强大,很多人究其一生,都在与之周旋。
目光短浅与即时满足,对我们来说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不能涵盖到所有的成长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成长问题,比如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就拿起了手机,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本能和情绪站了上风。可能我们早上起来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可能人生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可能孩子病了,可能工作压力最近很大。假如把所有的情况都排除,我们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不开心,就是控制不了去看手机,首先,看手机不见得就是没有用的行为;其次,即使觉得是浪费时间,那可能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态,感受身边的环境,允许自己一点一点的来,平顺接受就好。
很多人说,这个谁都会说啊,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对的,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是没有对错的。如果我从事和手机相关的互联网行业,看手机一定就是我的必须。这是你再说你为什么天天看手机,不能看会书,就是强词夺理了。而且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说看书一定就是好的,跑步一定就是对身体有益的,很多人的跑步膝对自己的伤害是一生的。
(五)
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你这不是抬杠吗。我们也没有说就一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我们只不过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想让自己有更好的成长。没错,可能要做到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关于时间的管理与规划、是做事的逻辑分析、是克服人性天性的努力。但是前提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任何一个问题的产生,一定不是某个原因组成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个问题,也要看到这个全局,解决问题的可能不是问题本身,把所有事情拉到一个长一点的时间轴上,我们抽离出来再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事情的发展,更重要的可能是要厘清一些基本的概念,或者我们对这些概念有所误解。比如知识、技能和态度。
知识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我们靠记忆就可以,需要用脑;
技能是你以为你知道,但是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正知道的事,比如沟通、管理、演讲之类,需要靠练习;态度是你选择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态度源于心灵,需要靠发心。我们应该是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搞错,有时会把知识当技能学,有时会把技能当知识学。有时我们的恍然大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已。
(六)
拿创业来举例子。
我们觉得这是很难,但是我们用概率论的角度去看待,就很简单。假设一件事情的成功概率为20%(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概率了),我们假设每次创业失败我们积累经验痛定思痛,每次能够增加5%的基础成功率,那么创业四次,整体成功率才能达到72.07%。那我们就努力提高基础成功率,以此提升整体成功率就好。
比如一件事情的效果,我们做了这样那样的努力,但是结果并不是瞬间产生的,而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积累效应,这是事情的发展正确规律,这就教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问题。
比如不能想着每一件事都是一帆风顺。最好的结果是全局共赢,就要在一些关键步骤里做一些妥协。放到我们的人生轴上也是一样。
很多人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的产品已经很牛了,为什么赚不到钱,你真的了解过同行的产品吗,你有把同行的最好的中间的最低的拿来一起做比较,然后评估自己的产品在整个行业的水平是在哪一个位置,如果产品不好,那么销售不好很正常。如果产品不好,销售很好,那就说明你的能力在销售。很多人说时代变了,我们要数字化,那么什么是数字化,仅仅是一个收入和支出吗。你会用Excel吗,你会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净资产收益率吗,你能通过这些数字分析公司的运营能力吗。怎么提高运营能力,怎么分析偿债能力,怎么提升盈利能力(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这也是最能够反映出你是否为自己的目标,真正做了最大化的努力。
很多人说我懂这些有什么用,我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关键是我们往往是不能满足的,到了生活上面,依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们各种各样的焦虑,永远无法摆脱。其实这也是一个人生的本质规律,这是人生的常态。尼采讲过一段话,非常贴切:心灵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本是常态,但人们对此无比厌恶,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价值引导。由于人们对痛苦经验的缺乏,才导致了如同蚊子叮咬一般轻微的、在所难免的痛苦,在人们看来似乎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治疗痛苦的药方,其实就是痛苦本身。
(七)
能够接受生命的常态,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那意味着,你明知道生活的残酷,却依然能够去直面它。能够接受自己的平常,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都想财富自由,都想能够不劳而获,都想能够天上掉钱。懒惰与自卑,充斥了很多人的一生,自设战场、自惊自吓、自述自困、自聋自哑、自轻自贱、自贬自罚,最后惩罚的,还是自己。但是有时候,惩罚自己好像也是我们乐于接受的、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自我麻痹的方式。
(八)
说远了,回到我想表达的重点上
我总觉得,好与坏是一个共通词。这个世界上很多反义词,都是一个整体,彼此都分不开,都在我们的身上。比如生活幸福与挫折、阴与阳、快与慢、大与小等等。我们是一个综合的构成,认识到这一点,能够接受自己的任何所作所为,可能就是我们成熟的第一步。
可能又会有人问了,懂这么多干什么,知道了就能过好这一生吗?这就是每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了。有的人无忧无虑一辈子,躲过无视困苦,也同样很开心。而我的选择不同,我要的是要看到生活的全部,我要看清人生的本质,实事求是的看清现实,但还是去爱。
(九)
最后,我想用《悉达多》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次的所思所想。
“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就蕴含着老人,所有新生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生”。
世界不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自己去经历,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受,虚荣也好、绝望也罢,都让我回归到生命的本流中来,顺其自然,且看生命之河将我引领到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