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HEPING 文:OUNZ
就算你去过巴黎,但巴黎人的这另一张面孔,恐怕你未必见过。
有人说,巴黎就象一个神秘的符号。
仅就视觉而言,我们对这个神秘符号的想象,似乎已经定势于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杜诺瓦(Robert Doisneau)和维利·罗尼(Willy Ronis)等摄影大师们留下的那些精致和优雅的“左岸”和巴黎人的影像。
但这是2009年和2010年的巴黎。即便是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左岸一带的圣日尔曼大道上的花神咖啡馆依然人满为患,索邦大学门前的大学生仍在热烈地讨论文学和哲学问题,小街电影院继续放映那些前卫的实验影片。
来自全世界的旅行者,如蚂蚁一样,爬满了巴黎一条条鹅卵石小街。自然,那是加缪、萨特、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走过的小街。
这组关于巴黎和巴黎人影像,可能会给大家另外一个观察巴黎的角度。这里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躁动不安,甚至有点恍惚和迷乱的巴黎。里面的每一个巴黎人,看起来也和平时不一样。这组照片,分别拍摄于2009年1月29日和2010年10月12日的法国全国大罢工,在这里,我们得以有机会观察巴黎人和他们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模糊的影像、虚焦的主体和倾侧的地平线,很难让人想起那个世人熟悉的巴黎。
这是巴黎的另一张面孔。
我们从孚日广场进入共和国大道,马上被裹挟在罢工队伍浩浩荡荡的人流之中。
HEPING: 眼前的景象让我惊讶,我抬头,在队伍的远处,我看到巴士底广场纪念碑的顶尖。天啊,这是巴黎吗?这完全颠覆了我多年来对巴黎的印象。我想我看到的是另一个巴黎,是威廉·克来因的巴黎(美国摄影家William Klein的著名摄影集《KLEIN+PARIS》)。
是的,该死的威廉·克来因,我们得说,这段时间,我们完全沉迷于他的作品之中。我们在伦敦的摄影家画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的书店里以17英镑的便宜折扣价,把他那本大开本沉重的摄影集《KLEIN+PARIS》扛回来,我们完全没有想到,可以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呈现巴黎。
HEPING: 我举起相机的时候,脑子里不时闪过克莱因照片的影子。
游行队伍在前进,前后都看不到头,旗帜飘扬,喊声震耳,人们在高唱国际歌。街区拐角处忽然呯的一声巨响,冒起了一股浓烟,迅速向四处弥漫。
据报道,2009年的那次罢工,是萨科齐总统上任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罢工。法国的主要工会组织联合,要求为雇员加薪、加大工作岗位保护力度和经济危机应对力度。参与罢工者既有公共服务部门雇员,又有私营领域雇员。
HEPING: 我完全没有时间考虑构图和用光,考虑什么才是决定性的瞬间,我只是根据感觉不断地按下快门。在我的镜头里闪过的,是那一张张巴黎人生动的脸。(之后,我再看片子的时候,我仿佛可以看到他们脸上写着的故事。)
虽然这组照片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了摄影师过往一系列欧洲影像中“偏冷的黑白摄影语言”,但逼近的镜头,流动的,看似凌乱的、片断的,急切而不加选择的影像,则更多是个人的主观表达以及另一种叙事形式的尝试。
毫无疑问,这些影像,可以让观者得以发现隐藏在“巴黎”这一神秘符号后面的另一张面孔,并将丰富我们对巴黎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