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味精》| 贾行家解读
《文化不是味精》| 贾行家解读
关于作者
阿城,著名作家、编剧、摄影师、文化项目策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小说《棋王》《孩子王》轰动中国文坛,其它主要文学作品有《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等,此外,阿城还创作了大量剧本、杂文、评论。各个艺术门类,阿城几乎都有所涉足,且达到了很高水平。华人文化圈里许多艺术家都对阿城的文化观点、文艺观点推崇备至。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阿城通过文化专题讲座、电影评论、美术和摄影评论、音乐评论、人物评述和散文杂文等形式,既广泛评述了各个艺术门类的具体问题,又系统传达了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整体认知,反映了他对文化这一命题长达三十年的思考成果。
核心内容
文化是用规范文明的方式来维系人与人、集团与集团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维持稳定、保证人们安身立命的作用。中国的文化有自身的特点,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世俗生活的一面。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我们,应该顺应中国文化的内在规律,同时,也要积极建立开阔的视角和知识结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文化的本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按照阿城的定义,文化是指用规范的、文明的方式维系人与人、集团与集团间的关系,在社会中发挥着维持稳定的基础作用。
文化的含义与冲突斗争的“武化”相对立。武化是原始的本能关系,来自于人类侵犯同类、对抗同类的攻击性动物本能。这一本性,在人类社会中以暴力、掠夺和压迫等形式广泛存在。文化的关系,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抑制攻击本性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伦理法则的广泛遵从,形成“文”的关系,实现长期和平共存。“文”字的本意就是花纹,引申为人类按照一定规则制定的制度和契约;“化”字的含义,是说这样东西本来不是血液里有的,是后天融入的。也就是说,文的内容并非人的本能,是后天规定出来的,文化的过程,就是经过“化”的方式,使人类的行为细节,包括思想细节,都逐渐符合“文”的要求。
文化是维系稳定的基础,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保障。这个作用非常明显,比如说,许多人坐在一个屋子里争论问题,如果实行武化的丛林法则,争着争着可能会打起来,就会有人走不出去了,只有文化的关系,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安全。
同时,还要区分文化与文明的不同: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水平,主要包括所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等,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具有程度高低之分,是一元性的;文化则因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而拥有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有强势和弱势,但不能武断区分高下,也不能生硬移植。
二、中国文化具有哪些要素
在探究中国文化构成时,阿城主要分析了由儒家传统制定的文化秩序和生活观念中的世俗精神。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因素。在儒家的文化构成里,最首要的是建立和维护秩序。这一秩序以伦理为根本,家族内部要遵从血缘决定的伦理,相应的,在政治中就要遵守政治伦理,每个人都要依据由所处地位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行事。孔子认为重建文化的路径,是制礼和作乐。“礼”是文化关系的规范,身处不同的社会等级,要遵守不同的礼仪,不能越雷池半步;音乐是实践礼、抑制本性的重要手段。
中国文化最明显的特点,是产生了孝的概念,在西方语言里几乎找不到对应的单词。孝并不是自然本能,由儒家提出的孝的概念,正是为了抑制这种动物本性,建立牢固的秩序。从社会关系上说,当时的孝是一种老年保险制度,将后来出现的社会化养老分散到了不同的家庭里去,朝廷就可以不具体负担了。同时,孝的义务里包含着对君主的忠诚义务,所以皇权乐于使用儒家的文化系统调整社会关系。儒家文化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早熟而被严重异化。
世俗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要素。儒家思想负责着中国的文化秩序,世俗精神则负责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所谓世俗,就是专注于现世生活,非常迷恋生命。中华民族能够在历经千年的灾荒战乱后,仍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延续,靠的就是这种世俗精神。
中国世俗精神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净化:用现实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许多试图改变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外来文化,结果通常是被中国世俗所同化。即便世俗精神中有许多保守和落后成分,但它就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不能被随意替代。遵从儒家思想的秩序,顺应世俗精神的需要,才是维系中国人生活观念和文化关系的有效方法。
三、如何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更好地生活
首先,必须要维护自己的世俗生活空间。阿城认为“礼不下庶人”中,礼的范围是针对权力阶层,不包括俗世,这能够让世俗有宽松变通的余地,保持自身的生命力,礼一旦下到庶人中间,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主张建立和保护由人们自主打理的世俗生活,并以上海、香港为样本,对世俗生活进行了描述。阿城认为,好的文化氛围是文化传统得到保存和延续,各种各样的元素都能蓬勃发展、相安无事,主要看个人如何选择。文化具体到个人生活,最需要坚持的是由自己选择、由自己负责的精神。
其次,是顺应文化秩序的内在规律。文化保守在阿城眼中是个褒义词,他认为先要保住守住,才能将进步落实下来,形成文化中的“化”。对于文化中形成的规则和禁忌,和感情直接相关,在遵从和顺应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建立在人的动物本性上的,限制和抑制的同时,要依靠文化所确定的渠道合理释放本能。
第三,是要建立开阔的知识结构,提升对文化的鉴别力。有生命力的文化会一直发展,构成应该是越开阔越好的。对文化的辨别,需要个人眼界开阔,能够对各种因素做出判断。顺应中国文化特点,首先要了解西方文化。在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时,不必追求统一的教育模式和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要有世俗的社会经验,能够处理人情和预测人情变化。
金句
- 文化这种关系,含义非常明确,就是与冲突斗争的“武化”相对立。
- 文化的过程,就是经过“化”的方式,使人类的行为细节,包括思想细节,都逐渐符合“文”的要求。
- 儒家思想负责着中国的文化秩序,世俗精神则负责中国人的生活质量。
- 文化具体到个人生活,最需要坚持的,是由自己选择、由自己负责的精神。
- 文化保守是个褒义词,先要保住守住,才能将进步落实下来,形成文化中的“化”。
- 读书时,不要才看一眼就判断是好书还是坏书,先什么都看,看它说什么,再和自己积累的东西进行思想对谈。
撰稿:贾行家脑图:摩西转述:徐惟杰
5366人写了笔记
写想法 复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