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刚从公司加班回家的我,疲惫地靠在床头,不能睡,但啥也不想干。
“刷刷公众号吧~”
打开我订阅的100个公众号列表,扒拉着手机,从头往下滑,看到感兴趣的标题,就点进去瞅瞅,嗯,这个公众号就算是翻过牌子了。
突然,我正在移动的大拇指停了下来。倒不是看到了什么特别吸引眼球的标题(新媒体时代很难有什么标题能特别抓人),而是我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为什么我完美地跳过了所有与赚钱相关的公众号和文章呢?
“定投十年赚十倍”:这是我投资指数基金的参考信息,最近指数基金进货就靠它了。
“雪球”:这是讲股票投资技法的,提供一些投资信息和分析。
“长投学堂订阅号”:这个是我学财商知识的,会在上面听一些理财书籍。
以上3个公众号都被我置顶了,因为我给自己定了赚钱的目标。
但是,奇怪的是,就在刚刚,我居然直接就滑过去了,看到它们推送的文章,我连标题都没看,就急切地让它滑出了我的视线。一起被忽视的还有一篇讲“不靠死工资赚钱的7个技巧”的推文。
这个发现呈现在我脑子里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大跳。为什么呢?看过我连续晨跑21天后,我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朋友都知道,我最开始坚持晨跑的动力就是“起床,赚钱”。
是的,自从知道死工资无法使我变得富有,意识到我想提前退休,有时间陪伴爸妈过富足的生活之后,我就极度地渴望赚钱。为此,我从图书馆借来了《富爸爸》全册,花1000块加入弗兰克老师的社群,买了10余本书做拆书练习,给自己做了100天行动计划……
我的内心明明是渴望赚钱的,可为什么在学习知识、了解信息时却主动避开了一切讲赚钱技巧的公众号呢?
手指停止滑动的那1分钟里,我想起了小田田前几天分享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很知名的做健身的app,用户不少,但来用的人却很少。为什么?懒嘛。为了提醒这部分人,该app就给用户推送了一条提醒,说“亲,你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来锻炼了哦~”你猜怎么着,大量收到这条提醒的用户,不仅没有来使用这个app,反倒直接卸载了这个app。
有学者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反内心性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内心想的和现实中做的完全相反。就像我,内心想赚钱,但行为上却避开了一切与赚钱有关的信息,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内心性行为。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在上周看的《精要主义》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根源在不自信。
渴望赚钱的我有意避开赚钱信息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信。因为我害怕即使看了这些信息,学了这些方法,最终还是赚不到钱。或者说,我不相信我能通过学习和行动赚到钱。
所以呢,我的潜意识就上演了这样一幕内心戏:嗯,假如我不去学,不去看,那最后我赚不到钱,也有借口说:那是因为我没去努力,没去做罢了。
渴望健身却卸载了软件的人本质上也是一种不自信。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坚持,不相信自己能克服懒惰减肥成功,所以呢,为了平衡纠结的内心,果断卸载,眼不见,心不烦。下次再有人说他减肥失败,他就可以说,没有一种好的监督方式。
这种不自信就跟非精要主义者总是沉迷于多项非精要事务中一样。他们每天的时间安排都很充实,上写作课、学演讲技巧、读各种书籍,期望能全面发展,然而最终往往是全面平庸。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为何如此努力的我们最终还是没有升职、加薪,没有用互联网赚到钱,没有变得更好呢?
“贪多嚼不烂,你做事不够精要”很多过来人可能会这样指路。
是的,快节奏的生活确实把我们逼得不敢精要。很多人不相信自己能够把某一件事做好,他们的内心经常上演这样的戏码:如果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为数不多的几件事甚至是一件事上,万一这件事还没有做好,那岂不是很丢人?
为了避免这条路的失败,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这条路也走不通呢?嗯,那就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吧,久而久哲,在这种不自信的驱使下,后路越来越多,却没有一条能够通向罗马。
《精要主义》一书中反复问读者一个问题:假如你这一生只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出类拔萃,这件事会是什么呢?
我至今没想出答案。但对于“如果你现阶段只能在一件事情上赚到钱,这件事会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2个小时,分析了各种可能之后,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如果我的目标确实是要赚到足够的钱,能够在47岁提前退休,陪着爸妈过富足、闲适的生活,那么,我就应当坚信,我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也就是,首先要自信。
面对互联网时代五花八门的赚钱方式,有线上开课分享,有写作投稿,有给别人提供知识服务,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擅长的技能也良莠不齐,那么,我应当挑选出一个最适合我深挖的方向,也就是,要实行精要主义。
赚钱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面对可能会反复发作的自我怀疑和逃避,我要做的,就是在途中不断重复“自信”和“精要”的精髓。
“假如你这一生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你会做哪件事?”
“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你选择的这条路,坚持深挖下去,你终会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