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自己女儿像男孩子,大大咧咧,从小就很仗义,爱打抱不平。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经常表扬女儿这样的品格,朋友沾沾自喜。可是,上了小学以后,老师说,女儿太爱管“闲事”,小朋友们不喜欢。朋友隐隐感觉,老师似乎也不喜欢,曾经很为女儿骄傲的她开始郁闷起来。
回到家,朋友小心地试探女儿学校发生的事情。女儿振振有词地述说,其他班的同学扣自己班同学的表现分,她为此去了两次班主任办公室去申诉。朋友说,被扣分的孩子自己都没有去申诉,你管什么闲事?可是,女儿一点也没有听懂,坚持说,这件事关系到班级荣誉,她不可能不管。
听完朋友满是懊恼的述说,我想起几年前,我妈参加过一次我外甥女的小学生家长会,会上老师对我妈说,“孩子太热情,过分热心班级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孩子有点傻乎乎,爱管闲事。我妈心里不舒服了好几天,等我周末回家时,就和我讨论,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不热心,不关心班级的事情,你还是指望她长大了,突然开始关心他人吗?为什么孩子的热心没有得到表扬,反而感觉孩子爱管闲事呢?
男生在教室走道里来回追赶,教室门不停被打开关上,危险;男生总是哒哒哒地玩打仗游戏,不管周围人,很吵;男生总是作业本找不到,铅笔不小心戳到人,粗心……这些闲事要管吗?相信老师对班级事务都有要求,可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群体有很大的关注,特别是女孩子,天生的管理能力就已经开始展示,她们会像妈妈管家事一样,条理清晰地开始管理她所在班级里的小男生。
孩子的这份热心,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是需要认可和鼓励。《圣经》上说,我们“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帮助的手,而不因为我们需要消耗自己的力量、时间、金钱、物质,而不去帮助。喜欢帮助人是一种习惯和能力。当小时候没有培养,或者压制住,当长大后,会发现自己没有观察的能力,看不到别人的需要。
有一位好朋友,当一大群人聚会时,我们大多人都在自顾地发表自己的高见时,她总是会照顾其他人,如给老人安排座位,夹菜,陪小孩子玩耍,她都能自然地照顾到,大家都因为她的照顾,能很开心地“自顾自地”玩。而我,有时候想学习照顾他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他人的需要,很努力地去照顾时,对方感觉很累,自己也很累,因为整个过程不自然地进行,人都是紧绷着。这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照顾他人的习惯。未来的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人就是能够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这里面就存在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心。一心只想到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什么事情是真正的闲事,真得不需要去管?这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告诉孩子的。孩子们难免热心,也有强烈地表现欲望,他人能做的事情,因为自己的热心于是就剥夺了他人做事的机会。“管”的前提一定是对他人的尊重,他人真有需要,而不是自己的表现欲。所以,在自己想要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判断别人需要吗?还是自己想要表现?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出发点不一样,效果一定相差很远。这一点我是跟儿子学习的。
还记得儿子4岁的时候上乐高课。下课后,老师说,小迪会尊重他人,很优秀的品格。我不明白,因为当时在我眼里的尊重就是有礼貌。老师解释说,因为小迪玩乐高长大,搭建能力比同龄孩子高,今天他和另外一个新来的小朋友合作搭建一个作品,他的那部分很快就搭完了,但是他没有催对方,也没有动手帮对方,而是自己玩其他的积木,一直等对方搭好了他自己的部分,然后两个人合作把最后的作品完成。老师这么说完,我也很吃惊。因为我知道我们大人,如果有合作伙伴完成不了任务,一定会上手帮助,不管对方需要不需要,“要得第一”的心会让我们把尊重和信任放在了第二位。我们大人都这样,何况孩子们,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出发点,其实常常为了自己的好处。所以要告诉孩子,动手帮助他人的前提一定是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帮助才有真正的价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那就是被帮助者的感谢。
我愿意有一个爱管“闲”事的小孩,她就是傻傻地去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就算真得有点烦,相信她会慢慢地找到界线。不给孩子简单地贴标签,细细观察,找到原因,教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