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格的典范,魏晋风骨向来以其谡谡长松般的伟岸傲然挺立于世。不如此,就无法理解当年的名士嵇康,会在引颈就戮前,非要将自己未成年的子女托付给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并留下“山公尚在,汝不孤也”的千古遗言。而众所周知,在这之前,磊落的嵇康曾因志向选择问题,写信与这位年长自己19岁的同道公然宣布绝交。
在人际关系的框架内,寻求自己的同道历来是一个伤人脑筋的话题。当然,此处的同道,指的是基于道义或精神的金兰之契,而非因利益的纠缠分合而衍生的链接与胶漆。倚天观海花无数,高水流水心自知。事实是,鲁迅当年留下的不相信任何人的临终话话,不仅体现了其时万家没面没蒿莱的无边黑暗,更有他本人遍拍栏杆后却无人领会的绝望和无奈。
就人类成长的本质而言,你会络绎不绝地走进许多人的心田。同样,也会有许多人旋转停留于你的脑海。重要的,并不是这中间出入的人数频次有多少,关键是,在此间你收获了多少美好的人生体验。没有此等认识的人,如果必须做一下晚年回首,至少在心魂层面,你应该会被贴上一个因错过而失败的标签。这一点,希望我们都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