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三(3)班阅读工作总结
2025.1.5 星期日 晴
一、阅读活动概况
1. 阅读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
(2)提升阅读能力:通过系统的阅读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阅读活动意义
(1)促进知识积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班级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2)培养阅读习惯:定期的阅读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持续阅读的习惯,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3)增强班级凝聚力:共同的阅读体验和交流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互动和分享,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3. 阅读活动时间与范围
本学期的阅读活动全班参与,从9月第二个星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学期结束。
二、阅读计划执行情况
1. 阅读书目选择
(1)本学期的班级阅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参与班班共读的三期整本书共读活动,包括《两个小八路》《格林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木偶奇遇记》《蒲公英的密语》《念书的孩子》六本。
(2)以《晨诵课》为读本,用诗歌唤醒童心。
(3)积极参与学校的常规阅读活动,包括古诗词积累、读书笔记、阅读手抄报、自由阅读漂流图书。
2.阅读时间安排
整本书共读期间,每天早上到校后进行课外阅读,完成当天的导读单。没有完成的阅读任务,晚上回家继续完成,第二天组长检查。找在校时间全班学习导读课和交流课视频。
一期共读的两本书结束后,距离下一期大概有半个月的时间,每期间隔的这半月,学生自由阅读班上的漂流图书。
利用每周三下午的阅读课开展橡果课堂的三年级标准课程十节。
每天找时间带领学生诵读《晨诵课》上的诗歌,晚上录朗读视频。
3. 阅读进度跟踪
整本书共读主要是借助导读单,每天一次阅读任务,第二天早上检查;漂流图书的阅读,主要是通过同桌互讲故事来检查的;晨诵课的诗歌主要通过拍朗读视频打卡来跟进。由于阅读是一项老师重视的工作,所以完成度较高。
三、阅读方法与技巧培养
1. 阅读指导
(1)结合语文课内阅读中学习的阅读方法,如默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
(2)教学生按照一定的阅读步骤进行刻意训练,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边读边批注等,逐步形成阅读习惯。
2. 阅读技巧提升
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以及有意识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独立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部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得到增强,但仍需循序渐进,以求增加提高率。
四、阅读成效与亮点
1. 阅读量统计
本学期全班共读了六本儿童文学、一本晨诵书,以及学生自由阅读了四到十二本其他课外书不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超过第二学段三上学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的要求。
2. 阅读理解力提升
阅读是一项耗时较长的工程,短时间的效果其实并不怎么明显,但积累下来,或多或少还是能够看得出来一些进步的。比如,课堂教学上,理解一个新词的时候,学生会用一些语文书上没有学过、课外书上学习的词语来解释;做阅读题的时候,正确率有所提高。
3. 阅读兴趣培养
一方面联合家长,做好家庭阅读的监管,养成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增加在校的阅读时间,提供阅读信息交流的场域,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4.优秀阅读案例
本学期,班上涌现出了一些好的阅读现象。比如,每天一早到校,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认真地做导读单,欣喜地做整本书阅读测试;除了老师推荐共读的书目外,董梦菡、朱治轩、王紫芹等同学还自主购买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课间和同学分享收获;每次分享书中的故事,同学们总是意犹未尽,嫌时间不够;每周三的橡果课堂,同学们总是非常期待,聚精会神地聆听,兴趣盎然地参与讨论。
五、阅读问题与反思
1. 阅读障碍
(1)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认识的字较多,阻碍了理解。
(2)家庭环境嘈杂,学生阅读容易受到干扰,难以静心。
(3)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上缺乏和孩子进行交流,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缓慢。
(4)在校时间有限,除了教材的学习占时外,难以保证所有的阅读都能按计划当天完成。
2. 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使家长成为阅读合伙人。
(2)尽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开展阅读交流。
(3)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加大表达输出的力度。
(4)重视评价,制定一套符合本班特点的阅读评价机制。
3. 教师反思
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制定专门的阅读工作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因此,一个学期的阅读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在进行。这样一直保持着阅读的状态,不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起来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有所提高。但这还没有达到我心中理想的状态,仍需继续加强指导。于我个人而言,虽然对阅读有一定的经验,但近年来明显感到精力不够,动力不是很足,所以在这方面花的心思不多,进展比较缓慢。
下学期,我将重点打造班级阅读,扎扎实实地干,让每一个阅读行动落到实处,让进步真真实实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