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第二十二天
今天共读第三辑第九节《第八次》。文章的题目就很有意思。让读者好奇。第八次,是什么情况?还是一个故事的主要情节,体现了于老师的教学艺术,行文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依然是事与理相融,由例到理,生动鲜活,寓教于乐,寓理于例。
他的教,“真教"。展示了过程——一个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他的教,是“会教"。在这一过程中,于老师不但善于点拨和讲解,善于启发和激励,而且还有足够的耐心。学生“懂”与“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短,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可能较长。如果没有老师充满爱的期待,过程将不存在,“ 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是一句空话。
在这个事例中,有耐心的引导女孩第八次的读,与悟,终有所获,真的让人感赞。
在遇到学生的回答需要要提炖时,于老师的‘想一想,说五种玻璃的名称时能不能简洁一些’,起了很大的启示作用。于老师引导,鼓励,从而达到了学生会说的目的。学生说不出来时,简单的一句话,点到了要处。于老师会教,还体现在会训练上。不仅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重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处于‘ 愤悱’的状态下,处于着急甚至怕羞的状态中,抓住时机,锻炼他们心理素质。平时我们讲千遍万遍,‘做事要有信心’,也不及这样训练作用大。
在另一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把训练方法的两个方面都体现出来了。其一,当学生因为知识能力所限而达不到训练目标时,及时的予以点拨,甚至做必要的讲解、示范。其二,当学生因为紧张、羞怯而产生错误时,则应予以鼓励,要耐心地开导,帮助他消除心理障碍。
在教导青年教师的《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时,也是直中要害。对于“反面”的关键词,对于课文重点词句的阅读,对于教师的耐心,及实物配合等教导,真的是让人叹服。
也让我明白,教学,要面向大多数,不能让大多数做旁听者旁观者。
当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已把课文读懂时,也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便当倒是便当,可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在这个案例中,于老师再次引用了张田若先生的理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
直白,又富有深度。让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