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杀
文/袁茹意
这几年教育公众号里常见这样的标题:(你家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这话可谓是一剂慢性的毒药。作为老师的我们,说过或听过这样的话,然而事实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吗?也许我的潜台词是你家的孩子已经跟不上课程了呢。为什么做教师的学会了委婉表达,也许是成年人顾及成年人的脸面问题,有意给个台阶下呢。
有些教育专家指出,不要再说类似的话语了,因为这种意识长时间的被灌输,慢慢地会将孩子培养成“表演型人格”,只能听得进夸奖之词,轻视勤学苦读的同学。家长自身也满足于自己的基因好,生了个聪明的孩子。看看现在的生活水平和后续营养吧,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很聪明,聪明已经不能成为孩子不刻苦努力的理由。
这让我想到初中时学的《伤仲永》,本来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因为乡人的捧杀,跟随父亲接二连三的参加各种宴请,无暇后续的刻苦努力,终究泯然众人矣。按照现在对教育重视的火热,也不知道那位带儿子“环谒乡里”的父亲能否认识到孩子发展成庸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现今的这个社会,很多人把会捧人当成处事利器。当溢美之词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安营扎寨了,又会感觉这个生存空间好虚假。我只能表示“呵呵”。这么虚伪浮夸的下面,难道不是某人,某些人当日的“丰功伟绩”吗?应该感觉像游泳池中戏水一样轻松自在才是啊,怎么此时有种溺死之状呢?的确是捧杀啊,捧着捧着就杀了。是“自杀”,还是“他杀”,谁也说不清楚。当然也无从追捕元凶了。
突然想起前两天讲的文言文《戴高帽》。一个京官出京任职,临行前拜别老师。老师告诉他,在外做官不易。他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碰到人就送一顶,应该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我们读书人应忠直待人,何须用此?”那人说:“天下能够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又有几人呢?”老师说:“你的话也不无道理。”那人从老师家出来后告诉别人,“我只剩下九十九顶帽子了”。
讲完这个,我的学生都笑了。我喜欢他们纯粹的笑容,因为他们读懂了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