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进来,今天要讲的其实是一篇严肃的科学论文,题目叫做《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种结构》,发表于1953年,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沃森和克里克。
是不是又回到了被高中生物支配的恐惧?
先别慌,这篇论文其实非常短,一张A4纸正反面打印,还能空出小半页,也就两篇英语阅读理解的长度,入党申请书可能都比它长。
你没看错,就这一张纸,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我们来欣赏一下原文:
到这就完了,是不是很短小精悍?
那既然能得诺贝尔奖,这样的文章应该很高深吧!我们普通老百姓肯定看不懂。
真的是这样吗?未必。
其实有高中生物的底子就不难看懂,借助一些翻译软件查一下专业术语,诺贝尔奖的论文还是可以看懂的。
这么有成就感的事,你不想试试吗?
这篇论文写了什么
沃森和克里克这篇论文的逻辑很清晰,开头一句话直述自己提出了一种DNA的新结构。
接下来否定了Pauling和Corey的三链结构,因为存在两个问题。
然后,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双螺旋模型,并进行解释(加上of / the这些虚词也才一百多个单词)。
最后,将模型套进当时最新的科学数据中,发现是能够吻合的。
行文简洁,完美地通过已知的信息,解释未知的信息。
在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人类后来发现DNA会通过复制出RNA传递生命所需的信息,RNA会将这些信息,以形形色色的蛋白质形式继续传递下去。
可以说这篇文章,奠定了生命科学大厦的基石。
一些思考
发这篇文章最初只是想分享一下阅读诺贝尔奖论文的神奇体验,原来科研的金字塔尖竟是这样的风景。
后来就想起了一本书——《未来简史》,赫拉利在书中把人类简单粗暴地分为两种:
一种人提供数据,另一种人提供算法。
数据人站在事情的外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算法人深入事情的内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我们做科研也好,做临床也罢
究竟是默默埋头耕耘,当提供数据的工具人,还是像沃森和克里克那样做算法人,拿别人的数据为己所用,形成自己的洞见,去建功立业呢?
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写在最后
平时碰到很多事情想不明白,尤其是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看几篇最新的综述论文,里面有当下科学界最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汇总,你可以把他当成高端版的百度来用,看个三五篇你就能对这个领域有个不错的了解,别人再想忽悠你,基本没戏。
查英文文献可以用PUBMED,这里面文章较全,但下载要收费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
找好文章后,抄下PMID或者DOI号,进去SCIHUB网站就可以免费下载了,但这个网站经常换后缀,可能下次就不是ren结尾,不过想找也不难。
http://sci-hub.ren/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完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