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见面打招呼时最常用的话就是“你吃了没?”前两年有档综艺就叫这个名儿,这档节目里挑大梁的是今年爆火的李雪琴和参加过《奇葩说》的赵英男。但节目内容似乎就有点儿背离名字了。他们出现的时间点儿往往是深夜,一面吃着东西,另一面讨论着年轻人的焦虑和困惑。殊不知,他们这种做法其实已经是部分年轻人的通病——情绪化进食。
“情绪化进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无节制地吃东西,借此方式来缓解压力。换言之,食物在这种状态下被当作了填补情感需求的工具,与“因饥饿进食”相比,这种“借吃消愁”,显然是不健康的。
这种状态并不鲜见,很多人在遭遇工作压力、情感挫折或者感到孤独时,最佳的宣泄方式就是吃,不分昼夜地吃。白天是薯片、辣条,晚上是炸鸡、火锅,怎么刺激怎么来。坦诚地说,我过去也在这个序列当中,觉得紧张或者空虚时,我会闲饥难忍,然后不受控地将罪恶的双手伸向垃圾食品。
在对现实有映射的影视作品里,我们也常能见到这种状况。《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女主角松子因为饱受歧视而产生负面情绪,她的应对方式就是宅在屋内不停地吃,如此恶性循环。我很喜欢的安藤樱主演的《百元之恋》里也有类似的桥段,在尚未正式成为拳击手前,她就是靠食物来对抗压抑的。
其实当事人心知肚明,吃东西并不能解决问题,那只是短暂逃避当下的一种路径。虽然逃避可耻,但在瞬时是有用的。我在读大学时,就深陷其中,因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处在迷茫状态,所以每每有负能量产生,我就会不分时间地冲出宿舍觅食。适逢那时候路边摊管理还不严格,这也更助长了我的这个坏习惯,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下肚,经常是把自己撑得够呛。
得说的是,吃的时候的确会放松一些,但等东西一吃完,那些隐藏的压力就“返场”了。除了对当下的焦躁外,还会平添对自己不自律的谴责和挫败,进而形成新的情绪问题。除此,在这种境况下,体重也会跟着急转而上,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危机由此生发。所以想用饱腹的食物充当情绪的“救命稻草”,副作用还是不可估量的。后来,我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有意识地开始去控制,同时也试着去了解它产生的原因。
如我一样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用吃来应对窘境呢?关于它的答案,是多维度的。首先,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没有必要过度去苛责。在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性心理时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口腔期里,人们就是通过吃来获得安全感的。那个时间节点上,母亲是我们至为信赖的人,我们与她最频繁的互动就是哺乳,通俗点说,吃让我们心里有底。所以,这种潜意识的东西也就慢慢地贯穿到了日后的生活当中,当有不安全的因子介入时,身体会不自觉地激发这个潜意识。
另外,它的出现和后天经历也有关系。科学表明,那些童年时代情感需求得不到充足重视和关注的人,日后会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这是因为在这部分人心里,始终存有着不被鼓励的情绪,当无法表达和纾解时,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通过这种单向度的不需要沟通的方式来处理情绪上的波动。
既然是进食,原因里当然不乏食物的因素。亲身经历告诉我,低热量和轻口味的吃食在情绪化进食状态下是不受欢迎的。反之,高热量、高油高脂的东西吸引力要强得多。从生理角度看,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压力会使得我们荷尔蒙皮质醇的含量急速上升,这种激素的提升会刺激到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作为应对,副交感神经系统会启动,在此情境下,吃刺激性食品的需求会被无限度增加。
在明晰原因后,为了能克服这种状况,我开始试着调试自己。如果有人和我一样,那我希望我的一些小心得能帮助到同样受困于此的人。其实整个过程,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是最重要的。当那些不好的情绪悄然而至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许是个好方法,做做深呼吸,问问自己对于当下的看法和预期是怎样的。毕竟,想解决问题首先得理清其中的关键信息。
之后,可以想想有没有什么替代性的活动可以不去暴饮暴食。于我而言,打篮球或者跑步是可以起到舒压效果的,我要真得觉得透不过气了,那就踏上操场,竭尽全力地兜上几圈。等结束了,大汗淋漓,身体轻盈的同时,心里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放松。
其实在压力下,做出进食的选择,也就是几分钟的事。但凡自制力强点儿,也就忍过去,忘了这茬了。但没人是圣贤之体,终归是有扛不住的时候,如果实在是找不出其他方式释放,那就去吃吧。但吃,也绝不能傻吃,单纯为了吃而吃,意义不大。可以先想想,有什么平日里特别想吃的东西,这个时候选它就对了。吃的过程中,或许会有不同以往的巅峰体验出现。当然,也可能完全体味不到快感。
等吃完了,可以再试着抽离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整个过程,扪心自问一句,吃东西让我更快乐了么?如果是,那继续下去。如果不是,那就别糟蹋自己的宝藏食物了,留着自己欢愉时再享用吧。切莫让食物沦为对抗情绪的工具,本来那么快乐的一件事儿变得机械而功利,也就丧失本真的意义了。
情绪化进食这事儿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了的。说良心话,我现在偶尔还是会有这样的时刻,但已经越来越少了。毕竟,在那些糟糕状况里,“啃”下难题要比胡吃海塞来得实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