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你即使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方都不能给你足够的回馈,或者回馈很少;然后你可能会加倍地继续对ta好,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对方依然无动于衷,即使有些许动摇,但是也不会太珍惜。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弃猫效应”。当一只流浪猫曾经被丢弃过后,当它再次遇到一个可以收留它的人,但是为了避免再次被丢弃,可能就会非常听话懂事。
爱情中的弃猫效应,如果你一直对一个人非常包容和无底线的好,对方可能就会因为太容易得到而不珍惜。相反,如果你在爱情中能够非常自如地在某些方面少做一些,对方反而会开始注重这个得来不易的满足,两个人的关系也能更加平衡。
在与回避型依恋的交往相处中,也非常建议你使用“弃猫效应”。你的确需要给回避型足够的空间和耐心,但这不是没有底线的。“弃猫效应”是需要对方认识到恋爱的关系是双方的平等付出,双方的爱应该是平衡的。你可以在和回避型依恋在交往的初期给予ta更多的空间,包容ta,给ta安全感,但是如果时间超过了3个月,就应该慢慢从这个角色中脱离。因为也确实碰到过,有的人借着“回避型”在逃避责任和付出,渐渐在无形中PUA伴侣,一遇到自己本该承担责任的事情就选择性回避,不然就脾气暴躁或一声不吭,这都不是健康的爱情观。
所以,如果你和回避型依恋已经交往了超过三个月,回避型依恋者依然回避倾向严重,建议你使用“弃猫效应”。具体可以记住这五点:
1、关注重心转移,由ta转向自我,至少转移原来注意力的50%
2、关注内在需求,不以ta的需求为上,而是以满足自我的舒适度为主
3、降低主动频率,不要每次都自己非常主动,逐步减少你的主动聊天和邀约
4、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刻开始也要让ta知道你的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5、回归自我社交,从自己的社交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情绪价值,缓解与回避型依恋相处的情绪高压
下列情况,不适用“弃猫效应”:
1、严重回避型依恋者,以人格障碍为主(抑郁症、双相、分裂等)
2、交往初期(小于3个月)
3、你不那么喜欢ta,或者你不接受ta是回避型依恋
4、回避型依恋曾经有过相似的创伤体验
在使用“弃猫效应”前,如果没有把握,请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弃猫效应”不是让你嫌弃回避型依恋,也不是让你偷懒,而是一种让你的情绪放松,也帮助ta慢慢引导的过程。在“弃猫”的同时,记得多给ta点鼓励和赞赏,让ta逐渐适应承担爱情责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