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校门外遇到等待的考生父母,觉得太做作,至于这么顶着炎炎烈日守在大门口吗?全国上下都将高考置于焦点,我们过分的将孩子定义在这场考试之中,总会让我与范进中举的悲哀联系在一块。
又到高考了。
时至今日自己已为人父母,真到了这一天了,确实不淡定了。
紧张和压迫感的气氛已经拉满了。全国上下齐心联动,视频、短信、条幅、标语等等都在重复强调这一热点话题,由此可见高考的威力。
三年前的那场中考,孩子以不算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那时我觉得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一年进步很明显。走进高中后每天早上6点45就要到校,晚自习从21:30——21:50——22:00,放学时间每年都在延长。天不亮离开回到家已经快夜里11点,还要进行一些复习和第二天的准备,凌晨睡觉就算早的了。细细回顾,单就这三年来的坚持就已经是件挺令人感动了。
就这样终于熬到了高考这一天。
说是熬过来的真不为过。高中阶段不断的将学生按成绩分门别类,不断地分班打散重组,太多孩子被一次次的考试冲击着自尊心,因此留下阴影。三年时间里哭诉过、抱怨过、气馁过,不断听到孩子诉说学校发生的事情,退学的、自残的、看精神科的、被120拉走的……不就是上个学嘛,别说,这还真就!
为了得到更多客观的考证,跟其他家长也互通过。前阵子听一老大哥讲述孩子当年高考时期,最后一个月几乎是天天失眠,他也陪着孩子彻夜不眠。他曾心疼的跟孩子讲:别太为难自己了,能考啥样考啥样,老子照样帮你找个好工作。
公司的一位高材生也讲述过,自己高考前紧张的情景直到现在也无以言表。
因为高考的确不容易。
即使考研考本的成功率持续攀升,一二线城市本科研究生遍地都是,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择业难,不可否认的是,高考的难度依然很大,毕竟本科代表着高等学历,注定了是小部分群体才能达到的。
高考是每个孩子从入学开始到全部学业结束,十几年学生生涯的至高检验。在这个生涯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控诉过他们的学习成绩,无数次质疑过他们付出的努力,埋怨他们不够刻苦,不够勤奋。孩子会怪不被理解,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得不到认可;父母会怪孩子不够专注,应该将任何时间都用于学习。这其中免不了的争执,数不清的摩擦。
我也是思索过许久:什么样的努力才算努力。我将孩子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
有的孩子天资聪慧,学习毫不费力且成绩优异,正如那句话:我能考100分是因为只有100分。
有的孩子天资一般,需要勤能补拙,只要自律性好,好成绩也是水到渠成。
有的孩子基础尚可,但自律性差,专注力弱,获得不了学习的乐趣却成为了负担,成绩很难稳定。
有的孩子基础就差,很多方面属于开不了窍,无论怎么努力终不得其法,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加持和关注也是很重要的变量。我的孩子肯定不属于第一种,作为父母也肯定不希望是最后一种,那能干预的只能是尽可能向着第二种定型。
然而父母认知的努力和孩子认知的努力,程度上始终是存在偏差的。这或许就是父母跟孩子的冲突所在吧。
高考的确太重要了。
以至于我们前仆后继、趋之若鹜。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你我,也有太多相似的你我。你不想做一个用考试来给孩子定义的父母,可学校始终在做。高中45%的录取率时,让我忽的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被排挤在这45%之外,大学呢?本科录取率不足40%,内心彻底淡定不来了。
太多父母不惜一切掷重金找机构就为挤进去那40%不到的本科圈。
当然了不读高中也有其他学校可以选择,我不是也没读过大学吗?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这些年一直接触职业类院校的校企合作。亲眼目睹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技校、中专甚至大专类学校受到的教育,他们在入学的第二年就已经参加所谓的校内实训、企业见习等工作了。高中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的上学时,他们已经可以在企业里上班了。不要以为这是综合素质的提升,职业类院校没那么大的魔力能让从初中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企业里的敬业员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个人见识并匹配不了就业要求,就因为他们是职业类院校,政策也提倡产教融合,企业有需求,他们没得选。
当我看到17、8岁的员工在公司被当做正式员工一视同仁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怜惜他们。他们除了年轻并无竞争优势,加上这个群体他们学历不高,从事不了更高级的工作。我见过太多孩子从实习过来,如今3、4年过去了,兜兜转转走了来,来了又走的重复着当初的工作。读高中的同学已经大学毕业了,他们仅存一些打工经验外,还是属于原地打转。
从我国的社会和就业机制来看,想要获得未来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高考依然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尽管多年以来国家在教育方面做过多项的政策调整,高考的热度始终未减,不就是大部分父母都认为,考上大学才有更好的出路。我想太多的父母和我的认知是一致的。
究竟如何看待花在高考上的努力呢?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接受。
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承认孩子在学习上的付出;至于他努力的程度,就别做评价了吧。临近高考了,让孩子以自然而然的状态度过高考,最后的结果孩子只要满意,那就是他定义的标准,做父母的也别加以指责和埋怨。欣然接受,然后与孩子调整定位,在这个情况下今后的路要怎么继续往下走。
高考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孩子的角度或许只是一次对自身大大的挑战,上与不上大学这件事上他们不见得是孤注一掷的。从父母的角度,因为经历了社会的洗礼,以及对未来的预判,考上大学一定是孩子身上的头等大事。
那个高考结束第一个飞奔出场的考生,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对高中三年紧张的释放;是终于走过来内心的激动。每个考生的努力都不该被评价,谁努力的多点,谁不够努力,谁当初再努力点完全是另一种结果等等。
无论怎样都已经到了这临门一脚的时刻,让我们都把心态放平放稳,带着祝福与期待陪他们顺利度过高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