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2025年清明期间,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在央视节目《说文解字话节气》中倡议设立“三月三中华父亲节”“六月六中华母亲节”,引发全民热议。然而,这一提案却遭到中国首部恒日历作者暨“中国春节纪元”首倡者、《中华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恒日万年历》编创者张启斌的质疑。张启斌直指其“割裂传统文化脉络,背离《周易》哲学根基”,提出以“冬至祭父、夏至敬母”为核心的中华父亲节与母亲节体系,也即以冬至为父亲节、夏至为母亲节。这场跨越学术与民俗的争论,不仅关乎中华节日的文化本真性,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文明治理逻辑的深层思辨。
一、文明抉择,当传统节日遭遇现代性困境
2025年清明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在央视《说文解字话节气》中抛出"三月三中华父亲节""六月六中华母亲节"提案,犹如在文化复兴的湖面投下巨石。但这场看似"接地气"的民俗改良,却遭到“中国春节纪元”首倡者、《中华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恒日万年历》编创者张启斌的强烈质疑——当广西网友晒出三月三歌圩中壮家男女对歌定情的影像,当甲骨文专家援引《诗经》揭示“三月三”上巳节的情人节本质,这场争论已超越单纯的节日命名之争,直指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我们的文化复兴,究竟需要西方"符号拼贴,还是需要中华"基因觉醒"?
二、文化嫁接的致命伤,撕裂儒家文化《周易》经脉
张其成方案遭遇的不仅是民俗冲突,更是中华儒家哲学体系的断裂。在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现场,身着盛装的壮家少女或许会困惑道:"如果我们把绣球抛给父亲,这是要演绎《雷雨》现代版吗?"这看似戏谑的质问,实则揭示了文化嫁接的深层危机:强行将情人节改造成父亲节,本质是对《周易》天人合一体系的背离。
张启斌指出,《周易·说卦传》明示"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冬至阴极阳生对应乾卦父权(即中华父亲节),夏至阳极阴起对应坤卦母德(即中华母亲节),这种"天地父母节+六子节"的符号系统(八卦系统,或称四时八节),早已构成中华文明家国“父母节+六子节”伦理根基,即父母+六子(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对标二十四节气“四时八节”(冬至、夏至、立春、立秋、春分、秋分、立夏、立冬)。
“三月三”(上巳节)作为春分后首个巳日,本质是阴阳平衡的"中和节"(春分),与父权象征(冬至)存在根本性哲学错位;而六月六(夏至到大暑之间,晋南有“回娘家”习俗),本质是阳极阴起,母权(夏至)逐渐向长女(立秋)过渡(传授技艺)的哲学存在。
换句话说,张其成教授的“三月三”“六月六”父母节,只相当于中原儒家文化“六子节”之二(中男节与长女节)在边疆地区的遗存或演变。
三、周易宇宙观的重构,从"节气卦象"到"家国同构"
张启斌二至“中华父母节”方案的精髓,在于以《周易》六十四卦为魂,以二十四节气为骨,构建中华"父母节+六子节"家国伦理体系:
1. 冬至祭父(乾卦):可以参照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复原四千年前"立杆测影"仪式。男性成员诵读《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过点燃阳燧取火的古老技艺,传承"天行健"的开拓精神。
2. 夏至敬母(坤卦):可以参照晋南传统晒谱节,母女共制"面花家谱"。每朵面花对应家族迁徙路线,在制作过程中讲述家族或民族故事,践行"厚德载物"的养育智慧。
3. 六子节序:立春震卦(长男),可参照举办"开耕擂台",青年须在冻土未消时破土播种;立秋巽卦(长女),可参照设立"和事厅",由家族女性主持调解家族或邻里纠纷。通过将卦象哲学转化为可操作的节日实践,形成"家国同构"的治理范式。
具体而言,参见下图“中华父母节+六子节”天地时空图及详细说明:

乾坤(父母):冬至/夏至,天地定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震卦(长男):立春,春雷启蛰,象征长子开拓责任,可转型为“长兄议事会”,选举年度家族代表。
巽卦(长女):立秋,秋露收藏,象征长女持家育德(对标晋南六月六“回娘家节”),可升级为“长女持家日”,长女组织晒家谱、分配家族互助任务。
坎卦(中男):春分,平衡阴阳,联络亲属关系(对标壮族三月三歌圩),采访长辈制作口述史或短视频。
离卦(中女):秋分,调和伦理,强化代际沟通,按《朱子家礼》测量粮仓并监督资源分配。
艮卦(少男):立夏,可参照“祈蚕节”转化为“少男创客日”,拓展家族事业,象征新生代活力。
兑卦(少女):立冬,可参照“腌菜节”升级为“少女传习日”,学习传播家族文化,象征新生代传承。
四、国际镜鉴,日本复辟“父权叙事”惨遭00后抵制
《哆啦A梦:伴我同行2》试图以“三世同堂”情怀唤醒家庭伦理,却因美化父权压迫、强化母职神话,遭年轻观众痛批“脱离现实”。七五三节、男孩节等传统节日更沦为“儿童时装秀”与“独生子压力器”,当男孩节变成独生子的压力器,证明单纯复辟父权或母权叙事的道路已然失效。
张启斌方案的精妙之处在于,子女在敬父爱母基础上,自己也亦拥有平等叙事(节日)权利,用《周易》哲学唤醒并破解现代节日困境。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可创新六子节"卦象角色扮演"机制。例如独生子女可在春分秋分日同时承担"坎卦中男"与"离卦中女"双重角色,既需要联络亲朋好友制作“口述史”(坎卦"润物无声"),又可主持家庭或小区乡党“资源分配”(离卦"洞察秋毫")。这种动态身份转换,使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生。
五、守护文明密码,节日的本性是历法
张其成方案的缺陷,不仅忽略了中华儒家经典与天文历法,更在于忽视了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转基因定气注历法对中华节气体系的肢解。当立春在公历2月3-5日间飘忽不定,震卦"春雷惊蛰"的天道逻辑便被彻底破坏。张启斌编创的《恒日万年历》,通过复原中华自古有之的"平气法"太阳历法,让立春永驻中华阳历1月1日(恒对公历2月5日),使"卦象-节气-民俗"重新达成时空共振。
张启斌与张其成教授这场争论的本质,是文明演进路径的抉择——当我们站在北京故宫冬至正午的阳光中,看着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被日晷刻度精确照亮时,便会懂得,真正的文化复兴,不是对西式节日的话术包装,而是让古老智慧在现代历法中重新绽放光芒。
六、文明觉醒进行时,请广大网友投票(或后台留言)——您的选择或将改写历史

支持张其成教授:让传统民俗穿上现代西装,“三月三“”六月六“西学父母节中国化!
力挺张启斌先生:守护“乾父(冬至)坤母(夏至)”华夏魂,拒绝文化快餐!
网友喊话:@张其成教授请接招!敢用穿越中华文明三千年的"冬至一阳生"解读您的提案吗?
(本文作者:张启斌,中国春节纪元首倡者、“阆中春节申遗”策划者。1994年在钱学森倡导的《潜科学》期刊上连载发表《人类生活节奏探秘》;2005年参加北京首届信息科学交叉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累值制数理逻辑与物源数态信息之分析》(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2018年出席参加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发表论文《二十四节气科学性研究》;发表《中国“新农历”初探》学术论文(《地方文化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六期);出版中国首部恒日历《中华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恒日万年历》(中华文化书局)专著,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