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一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 文
20.2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使百姓劳作却无怨言,有正当的欲望却不贪求,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就让他们能得到,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去让他们劳作,谁又会有怨言呢?想要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洁,目不斜视,态度庄重,庄严的威仪让人望而生敬畏之情,这不就是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孔子说:“不进行教化就杀戮叫作虐,不加申诫便强求别人做出成绩叫作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作贼,好比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作小家子气的官吏。”
精 华 解 读
不教而杀谓之虐:隐藏的坏人
不教育他就处罚他,甚至杀害他,谓之虐,这叫虐待老百姓;在学校教书,不教他就处罚他,这叫虐待儿童。教育不光是一个为人君、为人师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很多管理者也有责任来把下属教好。空降队伍不一定如想像中的优秀,培养一支不断成长的队伍才是一名管理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课 后 思 考
你是否认为不教而杀是一种虐待呢?快来谈谈你的想法吧~
原文
20.3: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 文
20.3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精 华 解 读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与自己的对话
在自己的命运之河中,不管经历多少风吹浪打,心中始终有根定海神针。没有了那么多“不知所以然而然”的惶恐不安,就会对自己的人生做真正的规划。它就像度过生死命运之河的一个导航、明灯,或者一块小木板,一根小拐棍,总比赤手空拳没着没落要好多了。
感悟
君子有三知:
第一个是要知命。乐天知命,要知道事务的边界,要知道随机性对人生的影响。
知天命,能够做到与内心和解。知天命,你能够与自己和解,然后内心变得不纠结,轻装上阵。我做我该做的事,但是能够得到什么,并不是我所看重的东西。所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徼幸。
第二个是要知礼。知礼是操作层面的,与他人和解。前面与自己和解了,现在与他人和解,就是知礼。立就是立身处世,你在这个社会上,你需要跟他人合作,在你跟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你得懂礼。礼就是礼节,以礼节之,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那你就知道他人的边界和自己的边界。
最后是要知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就是如果你不能够分辨言语,不能够知道别人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听不懂别人的弦外之音,那你无以知人也。你跟别人交往,你也得分辨这人值不值得交往。是好人还是坏事,是不是同一个价值观的人,那就需要通过语言的交流,需要通过学习文化,不断地精进,才能够达到知人的境界,这是一个文化的追求,所以在最后讲了三个主题。
第一个是与自己和解;第二个是与他人和解;第三是要有文化的追求。所以你能做到内心不纠结,跟世界和谐相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这就是孔子所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
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共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境界)”呼应起来,你会发现,孔子想要告诉后人的是,学习永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终极的状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这个状态就是对的,这个对的状态就是中庸之道。
学习《论语》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切问而近思,把《论语》经常地应用到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