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银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的作者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他的词清新隽永,委曲柔细,多写儿女情长。据说在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佳话。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汴京与心上人话别的情景。柳永漂泊一生,如浮萍一样行踪不定,而眼下又要与心上人惜别,怎不令其肝胆撕裂、声情哀怨呢?这首词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
凄切的蝉声,傍晚的长亭,初歇的骤雨,点染了离情别绪。情景俱悲,凄楚动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莹莹泪眼,执手相读,喉咙哽咽,万语千言无从说起,此情此意缠绵悱恻,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烈艺术效果。“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自己消失在千里烟波、茫茫暮霭之中,也暗示那愁绪之深,就像那笼罩千里的烟波和茫茫暮霭一样空旷邈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多情人在离别时都很伤感,更何况是在清秋节呢?这好比雪上加霜,愁肠欲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秋江别离后的孤独寂寞、缠绵哀怨的情绪,荡人心肺,令人遐思万干。“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以问句作结,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柳永才情卓著,但他一生穷困失意,人生的坎坷正是他的词得以炉火纯青的重要原因。他出生在北宋初年,当时国家刚刚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恢复过来,这也为柳永提供了一个安稳的童年。他的父亲柳宜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近臣, 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柳宜也受到了李煜的影响,在作词方面很有造诣,不过由于柳宜当时醉心于仕途,对家中的妻儿不是十分关心,因此真正对年少的柳永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的母亲刘氏。刘氏是一名在当时的社会下,十分难得的知书达理的女性,其在诗书方面也有着不俗的造诣。
在她的带领下,年幼的柳永便对吟诗作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柳永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来到汴京赶考。
他本来以为靠着自己这么多年所积累的知识与才华能够轻松高中,但是宋代的科举不比唐朝,其对于文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儒家经典,这让柳永的优势瞬间没了用武之地,最终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
不甘心的柳永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屡次走进考场,可老天仿佛看不见他的努力,每次他都是失意而归。
这么多年漂泊在京城的柳永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为歌女们填词,以此来养活自己。
他几乎每天都在汴京城的花街柳巷中进出,甚至每位歌女都认得这位才高八斗的柳郎,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歌女深深地被柳永所折服,她们敬佩他的才华,尊重他的生活,甚至喜爱他的为人。
当时那些来到汴京游玩的旅人们,在听到歌女口中缓缓唱出的柳词之后,一幅幅绚烂的城市画卷便在他们的眼前徐徐拉开,人们不禁感叹柳永的才华,这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了都会的繁华与热闹,同时也是柳词在当时极受欢迎的原因。
因此在当时人的眼里,柳永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流连于风月场所的浪子,早已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文人理念抛到了脑后,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那时的柳永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他知道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自己追求的东西,为此他决定离开京城一段时间,去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
在他离开京城之前,柳永挥笔写下了那首不朽的《雨霖铃》,表面看是对心上人的依依惜别,但其中孤独萧瑟的情绪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位大才子终于在自己五十一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这让知命之年的柳永喜出望外。
虽然五十岁是知命之年,可在柳永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不顺从天命,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
其实他内心的政治理想恐怕早已被生活中的挫折和享乐的经历消磨殆尽,这个进士的头衔对他来说可能更像是一个执念。正所谓“生有一身鸿鹄志,怎奈狭居燕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