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奇葩说
作者丨山野
《奇葩说》里,牛人很多。
他们观点新颖,金句频出,通俗易懂。
在妙语连珠中,你笑着理解其中的含义。
可有一个人的发言,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倾听。
她语速很快,说辞不是很接地气。
高频词的专业术语,也不太讨喜。
穿着简单,自嘲自己长得很理性。
看起来毫无攻击力,实际上是个“狠角色”。
以至于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看的是综艺,怎么像在认真听讲?”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人——
詹 青 云。
01
注意到詹青云,是因为她身上的标签。
哈佛女博士,妥妥的学霸。
职业律师,拿年薪的那种。
华语辩论赛最佳辩手,吵架很难吵赢她。
然而......
华丽标签的背后,是微寒的出身。
詹青云是山区走出来的孩子,
学习是她人生上行的唯一途径。
高考考进港中文大学,读政治经济学,
因为导师说的——
「政治学只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
詹青云希望自己能「有所学」,且「有所为」。
于是她决定去哈佛读法律系。
为了凑够学费,甚至不惜贷款100万。
如果说,学法律是为了促进公平,伸张正义。
帮助更多无力打官司的人。
那《奇葩说》里辩论,则是通过表达的方式,
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让更多人学会深度思考,不人云亦云。
02
被詹青云圈粉,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辩题:
情侣吵架,究竟是「谁错谁道歉」,
还是「男生先道歉」。
从生物学角度,詹青云这样分析:
“从生理结构上来说,
男生分泌血清素的速度和密度都比女生快。
血清素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平复情绪,
所以男生更容易从情绪里走出来。”
“从社会结构上来说,
女生相对依赖家庭,安全感较匮乏。
更容易沉溺于消极情绪。
因此,更快从情绪中挣脱出来的男性,
如果能主动道歉。
与其说是在认错,不如说是一种关怀。”
为此,她举了生活中的例子:
“很多情侣之所以决定和对方相守此生,
往往来自于一些不经意的瞬间。
比如吵架后,男朋友笨拙地做了一桌饭菜,
和女孩说“别生气了,吃饱了才有力气骂我。”
恰恰是这些微小却触动人心的瞬间,
才证明了“道歉并不意味着卑躬屈膝,
而是我不愿再让争吵伤害我们的关系,
是传递我最在乎的人终究是你。”
看完这段话,马上转发给了另一半。
也很想告诉对方:
情侣吵架并不是非要站在对立面,
去争出个是非对错。
而是站在同一边,解决问题,打破隔阂。
毕竟,
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你去讲大道理说服我,
而是一个「想要主动和解的态度」,就够了。
03
有一道辩题,
让我看到詹青云精英身份下的慈悲情怀。
「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水,要不要喝?」
乍一看辩题,很魔幻,很不现实。
可持反对立场的詹青云,让我看清了事情的本质。
她先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种孩子,他们生下来就患有
先天性痛觉缺失。
他们感受不到肉体上的痛苦,
他们可以把手伸进沸腾的热水里,
不用麻醉就能进行手术。”
可这样真的好吗?
“患有无痛症的孩子,其实非常脆弱。
绝大多数活不到成年,因为他们感觉不到痛苦。
无法协调身体,学会规避风险。
而精神上的痛觉,也是一样的。”
只有感受过疼,才会痛定思痛。
醍醐灌顶。
回想一下,现实中让你一夜之间长大的事情。
“失败、失恋、失业、疲惫、生老病死......”
这些让人极度悲伤的事,只有在疼痛过后,
才能淬炼出更顽强的自己。
就像那句话:凡是经历,结尾馈赠。
接着,詹青云并没有把问题局限于个人。
她有一种慈悲之心,格局也更为宽广:
“「战争」这样更大的悲伤,更可怕。
如果有一天我们忘记了战争的苦痛,
那么我们会拥抱和平吗?
就像《西线无战事》里写的那样——
死者的遗嘱不是要报仇,而是要永远不再有。”
不要忘记悲伤这件事,
实际上就是提醒我们,要学会“共情”。
想想那些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恶性事件。
我们最应该做的,不仅仅是指责和说教,
而是要站在悲伤者的立场上,
感受他们经历的苦难,警醒自己不要去伤害别人。
因为:“没有伤悲,就不会有慈悲。”
所以,我们要感谢悲伤。
“时间就像一杯水,
它会冲淡我们的悲伤。
但它不该是一杯忘情水,
我们最后选择的,是和自己的悲伤和解。
因为那曾经使我悲伤的一切,
也是我最热爱的一切。”
04
这个世界上,有才、有钱的人很多。
但愿意去真诚帮助弱势群体的人,却很少。
有这样一个辩题:
「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
你选哪个?
很多人或许会说,当然选高薪啊。
为了生活,为了车子房子孩子,
我们必然会向金钱低头。
但詹青云的表达,让我反思了这样的价值观。
她先是科普了一个职场逻辑:
不喜欢的工作,无论高薪还是低薪,
都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每天面对老板的时间,
比面对自己的爱人还要多。”
如果你从事的是一份不喜欢的工作,
无论你内心多强大,多么会伪装,
哪怕你能骗过所有人,但终究骗不了自己。
“高薪可以把我绑定在座位上,
但她不能把我绑定在创造上。
只有喜欢,才能带来创造,
创造,最终才能累积成财富。”
最重要的是,詹青云有一种家国使命感。
觉得自己求学时期所积累的知识,
并不只是为己所用,而是要帮助更多人。
她慷慨激昂地说:
“如果有人愿意放弃那些钱,当一个傻子。
去为普通人提供一点帮助,
难道他连你我的一个鼓励都得不到吗?”
很多人以为她站着说话不腰疼。
实际上她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大学时期,她会主动去山区支教。
在山里和小朋友一起生活了很久,
不为别的,就是想帮帮那里的孩子。
毕业后,她一边赚钱还贷款。
一边抽出时间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建立了援助平台,
去更长期地帮那些打不起官司的人。
因为她,我在一个「精英」身上,
看到了一丝人情味。
05
詹青云最让我佩服的,不仅是才华和能力。
还有她能在众人皆醉的时代,
保留一份「清醒」的认知。
就拿大家最爱的网上购物来说吧。
很多人都有过「买买买」的经历,
购物既能带来快感,也能带来压力。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新闻,
90后人均负债达到12.9万元。
很多人爽过之后,无力偿还借贷,悔不当初。
詹青云就分析过这个问题:
追求「精致」生活而进行的过度消费,
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同样口味的两个奶茶店,有一家就是网红。
同样难吃的两块蛋糕,有一个就是爆款。
同样在湖边发呆,有的是发呆,有的则是浪漫。”
说白了,这些精致的概念都是商家缔造的。
在他们的刺激下,
我们才会去买用来盖泡面的kindle,
躺着玩手机的瑜伽垫,
网红跑鞋放在柜子里吃灰。
是什么时候,让我们觉得自己和精致的距离很近?
“就是下单的那一瞬间。”
她提醒我们,不要成为商家的提线木偶。
“我们表面上过着自己喜欢的,
光鲜亮丽的生活。
靠透支未来,借贷消费,分期付款的方式,
维系着表面的精致。
可是我们每天带着一串串的数字焦虑醒来,
真的能感觉到开心吗?”
看完这段话,我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购物车里的商品,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曾经买过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物尽其用?
又有多久,没有存钱的意识了?
或许,这就是詹青云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关于爱情、职场、消费、生活...
她让我明白,原来那些束之高阁的知识,
竟然可以这么有趣,也如此有用。
「知识改变命运」,绝非说说而已。
她配得上这句:
Smart is the New Se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