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孙颖莎,是在东京奥运会上。觉得这个运动员不仅长得可爱,而且颇有大将之风。在场上气场强大,特别有气势,满满的大将之风。
喜欢一个人,就在那一瞬间开始了。其实当时并不了解,这位不满20岁的小姑娘早已斩获不少大赛冠军头衔,已经是乒团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巴黎奥运会上,她虽赢得了两金一银,我和众多粉丝一样为她失去女单金牌而遗憾。严格来说,我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粉丝,单纯地喜欢她这个人,对她的关注也不过是两届奥运会而已。
要不是一场所谓“饭圈”文化之说,最近又出现所谓的整风之话题,也许我不会进一步了解她,也就不知道她的成长经历,更不了解她曾经那么艰难的晋级之旅。
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用在运动员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现场,支持莎莎的明显多于陈梦,于是就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甚至到最后多方都有动作,这令我感到很奇怪。体育赛事,确实不仅仅是个人表演赛,也代表着国家队的荣誉,承载着国民的期望。但两个同属一国的运动员较量时,为何不能允许有各自的粉丝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与愿景呢?
喜欢莎莎不对吗?超级热爱有错吗?我糊涂了!作为我个人来说,非常理解粉丝们的行为,为自己心中的英雄、偶像加油,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如果要无端地扣帽,过度解读和放大,任何小事都会演变为大事。
所有运动员都值得尊重,但不同的个人魅力会让她(他)获得更多的支持,莎莎便是这样的运动员。
今天特意找了三场莎莎对战丁宁的比赛来观看。2017年国际乒联中国公开赛女单决赛、2019年乒乓球亚锦赛女单半决赛、2019年国乒女子直通赛。
这三场赛,第一场莎莎以1:4不敌当时已是大满贯的丁宁输了比赛,那年莎莎不满17岁,后两场莎莎以3:1、3:0赢了丁宁,表现了小将的强劲实力。那年莎莎便由此获得首次摘得亚锦赛女单冠军和全锦赛女单冠军。
对于赢赛我并不感到震惊,也毫不意外。我觉得那句名诗极具说服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赛场上,尤其是中国乒团队伍里,从不缺人才,后浪胜前浪,是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的迭代。
但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当年粉丝的那股热情远超今天的粉丝们。三场比赛中,基本上全是丁宁的球迷,所有的横幅上都打着“丁宁”、“丁宁时代”的字样,全场都在为丁宁欢呼,为丁宁加油,那个一边倒的阵势远超今天莎莎与陈梦对决时的呐喊助威。当年有人诋毁这是“饭圈”文化吗?我不知道,因为我只是个局外人,并不了解。也许网络时代的今天,谁都可以为自己代言,振臂一呼,嫉恶如仇!
特别有意思的是,解说也是偏向丁宁的,丁宁得分说“漂亮”,丁宁丢分说“可惜”,还时不时强调,丁宁的粉丝特别多,因为是丁宁的比赛,所以球迷都进场来了,摄影给的多是丁宁和球迷的镜头,而场上的莎莎,没有支持者,更没有自己的专业指导,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寂。那一刻,心里更疼这个才十八岁上下的孩子。
那个时候,观众席全是丁宁的名字和呼声,当丁宁输了球,镜头里闪过了球迷落泪的情景,解说还在不遗余力地说道,“丁宁的粉丝哭了,心疼丁宁。”
没有一个人说莎莎赢了,为莎莎高兴。这便是当年的现况。镜头扫到莎莎,一个人坐在场边收拾,一个人静静地离场。
那么不容易闯出属于自己的时代的孙颖莎,从没说过属于她的时代来临了这样的话。她是一个内心极强大,也极具内涵和深度的女孩,无论在赛场上,还是在领奖台上、采访中,都表现出她的智商情商双在线的综合素养,总是那样落落大方的得体,总是带着那样谦逊可爱的笑脸,让人不得不打心底里喜欢。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更不要老拿豆包说事。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喜欢莎莎的理由,只因她是莎莎!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也会因为一个人,爱上一项运动。
孙颖莎,加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