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幼儿说经常鼓励父母尽量不要打自己的孩子,但仍旧有不少父母坚持打骂是最有效的“教育”,每一个童年经历过被打骂的成年人,只要能记起的,都不会喜欢被打骂的感觉。
(一)
不是亲眼目睹,幼儿说小编难以相信这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父母。某天乘地铁,坐在对面的是一对看似是刚进城的年轻父母,背后一大袋行李,怀里是一个不够1岁的婴儿。孩子可能闹觉了,哇哇地大哭,只见年轻的妈妈不知从哪里掏出一条小荆条,往婴儿的脚心就是一顿抽。奇怪的是,抽了几下后,宝宝就不哭了,脸上带着捉摸不透的表情,随后就安静地睡了。
旁边一个老妈子看着不忍心,问他们为什么要打这么小的宝宝,年轻爸爸腼腆地说:“宝宝睡觉前哭闹是不良习惯,打了长记性,以后睡觉前就不会哭闹了……老家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看着小宝宝脚底的红印子,和那张天真的漂亮小脸,真的难以置信怎么会有人如此狠心对待他。莫名的想起了马戏团的小海豚,宝宝之所以不哭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痛苦,而不是因为他知道父母想让他养成睡前不闹觉的习惯。
相比之下,这样的画面给人带来无限的温暖:
一个哭闹不止的小婴儿在婴儿床上哭,这时妈妈温柔的手抱起宝宝,亲了亲后,将宝宝抱到胸前。随着“扑通扑通”的心跳声的响起,宝宝的哭闹渐渐小了,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进入梦乡。妈妈的心跳声是宝宝最温暖熟悉的旋律,会让宝宝感受到似乎回到子宫的那种舒适和安全感,情绪也就慢慢地归于平静。所以说母亲的胸膛是最有效的婴儿情绪镇定剂。
用爱而不是用暴力,带给宝宝不同的生命感受。对于3岁前的婴儿来说,打骂可以说是如同“虐待”那么的残忍,因为这年龄的孩子,他们的一切行为是围绕“吃喝拉撒”进行,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生理导致的自然反应,是无意识的,如果跟毫无行为意识的宝宝较劲,是不是有点过于残忍?他们少得可怜的那么一点智力,是听不进大人的“说教”的,反而可能会导致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比如由于大人粗野对待导致的遗尿、抽搐,或者会由于没有安全感而哭闹不止。
(二)
安安是邻居家6岁的小男孩,一次阿瓜生日时几个小屁孩说到生日愿望,安安的愿望让瓜妈大吃一惊,因为他的梦想是“离家出走,觉得在家里没意思”。一个6岁的孩子竟然有这种想法,瓜妈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将安安的想法告诉他的父母,因为这样的“告密”很可能又会给孩子带来一顿揍。
因为安安的父母脾气暴躁,瓜妈曾经目睹安安被父母修理的情形,那次他妈妈的蛮横以及安安的表情一度在瓜妈心里回荡。当时安安家里不少客人,淘气的安安跟小朋友打闹,将瓜子壳乱扔。
她妈妈二话不说,操起鸡毛掸子就往安安身上抽,安安一边哭闹一边还不忘瞟向客厅的几个客人,前一秒几个还跟他打闹的小朋友这时也呆若木鸡。被打之后的安安安分了,虽然装作有点无所谓,但旁人能感受到孩子强烈的尴尬和羞辱感,但孩子一再把这样的情绪掩埋起来,就像技艺拙劣的农夫用土掩埋雨后的春笋,但仍旧无济于事的那种感觉。那一幕给瓜妈带来的感觉是难受。
即使大人相互指责都会避开旁人,这是对人的起码尊重,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6岁后的孩子,他们的心智和自主意识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孩子这时已经具备自尊感、荣辱感,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如果这时父母蛮横的态度、在公共场所或众目睽睽下打骂,孩子会感受到羞辱和自尊被践踏,由此导致的心理阴影会长久滞留,甚至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会怨恨父母,当然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对于6岁后的孩子来说,打骂其实是最拙劣的教育方式,不仅效果甚微,更有可能让事情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有两个同龄孩子,到一家杂货店偷零食被同时抓住。
两个孩子都被店老板绑在了门前的柱子上示众,一个穿红衣服、一个穿蓝衣服。路上行人的目光让两个孩子都低下了头,羞辱感无以言表。
没多久,两个孩子的妈妈来了,两个孩子被松绑后,两位母亲做出了不同的举动:
红衣服孩子的妈妈怒不可遏,扇了红衣孩子两个耳光,然后骂骂咧咧牵着孩子回家了,孩子的脸红得发紫;
蓝衣服孩子的妈妈拥抱了一下孩子,没有责备打骂,而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妈妈相信你这是最后一次”。
结果呢?结果是红衣孩子染上了小偷小摸的陋习,并在初中时辍学离家出走了;蓝衣孩子再也没有偷窃的行为,他尊重自己的妈妈,并且学习也很努力。
打骂容易让自尊感丧失的孩子破罐子破摔,而尊重,却能给孩子带来希望和感恩,对于6岁后的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不要打骂3岁内的宝宝和6岁后的孩子,记住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