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原则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到《影响力》这本书,就不能不提“稀缺原则”,这个被大家认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背后,其他还包括很多心理学的核心观念,使这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内容更多元,也更精彩。

1、稀缺原则的核心首先是损失厌恶,不失去要好于不得到。如果让一个人在不丢失50元和得到50元二选一,人们更会倾向于前者。所以,在日常谈判的时候,如果像让对方接受某个条件,不如先告诉他一个他能接受的最好的结果,再说如果不接受这个条件,就无法实现。先预期能得到,再假设失去,会起到奇效。

2、稀缺原则还包括“物以稀为贵”。越得不到越值钱。哪怕是一个变质的馒头,因为紧俏,因为我们想要要不了,想得得不到,所以,变得香馍馍;就像电影院打出了“专场放映、座位有限、预订从速、过时不候!”的广告,就是制造了这种稀缺感。

3、逆反心理。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比如你出门前告诉孩子,千万不要碰刚买回来的花瓶,等你回来,大概率会被摔掉。对于大人也是这样,越限制去登录国外网站,我就越想翻墙,其实翻过去,风景依然和墙内一样。

4、落差心态。得而复失,还不如没有得到过。告诉孩子们,原来一个盒子里放着10个饼干,现在只剩下两个,来让孩子们抢,比告诉他们本来只有2个,要更让孩子们抢得欢。

5、竞争环境。大家都想得到的东西,我也必须要得到。参与竞争资源的抢夺的感觉,有着很大的刺激性——这几乎是本能的反应。

如何应对和防范“稀缺原理”对我们的影响呢?

我认为,首先要意识到,我们对于限时限量,大家争抢的很多产品,都是冲动需求,或者说至多是未雨绸缪,将来能否用得到还有太多不确定性。其次,如果抢回来不用,占用家里的空间也是一种成本,因为有一天你可能要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在当下物质充盈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也很少有东西是可以增值的,不如把钱用来投资,舍固定资产,而求流动资金;第三,只要是商品,都有时效性,都有保质期,包括心理上的保质期,新鲜感过了,可能才会发现这个东西毫无价值。

当然,稀缺原理还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首先,利用损失厌恶。我可以把我最喜欢的东西,比如书,作为价值20元的一般等价物,当去吃麦当劳时,我会计算损失了几个一般等价物,这样无形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费。

其次,如果把商品看作稀缺品,我们会深陷其中。而如果把当下正在聊天的朋友,把每个闲暇的时光,或者每次锻炼的机会,每一个能产生心流的瞬间当成稀缺品,你的心态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会比别人多一层体验。

第三,把自己或他人置身于竞争的环境,甚至是一些原本确定性的事件中加入不确定性的因素,人为制造竞争,反而会让担心损失既得利益的人参与竞争,从而激发行动力。

最后,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稀缺的人,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一个“窄门”中成为鸡头,而非凤尾,这无形中会增加个人的附加值,更有竞争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明确的爱 直接的厌恶 真诚的喜欢 站在太阳底下的坦荡 大声无愧的称赞自己 不要害怕 大胆去走自己的路。 你认为你现...
    莫忘小寒阅读 937评论 0 1
  • 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的时空,当你改变自己成为新的自己的时候,你就会进入到另一个时空,其他人的数据是游戏的背景和信息,当...
    小杨的读书笔记阅读 876评论 0 0
  • 讲聚类,第二大脑可以通过聚类形成新的结构。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分类和聚类,分类的工作很多是通过组织和标签来完成的,聚...
    黑雨赋能阅读 1,469评论 0 2
  • 读书笔记:案例三 认识草木之名 设计背景 《新课标》第三学段“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包括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兰馨888阅读 5,186评论 0 0
  • * 「书籍」 * 《认知突围》 * 书名: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 作者:蔡垒磊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明小悟阅读 5,861评论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