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会有的。”那么我以为站在时间的门口便是使“海绵”适当放松,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挤出更多的“水”。
时间分三类:过去,现在,未来。事实上,它们并非这般泾渭分明:现在会变成过去,未来也会变成现在。而我们只要过好“枢纽”现在,过去和未来也会连锁效应般地好起来。
从前的我只在意过去,不知道过去就是曾经,是历史,是既成事实,无可改变。当时,我常因一时成绩好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甚至恃才傲物;而成绩一旦下滑,我就会否定自己的一切,不是想着如何亡羊补牢,而是轻言放弃。就拿英语来说,起初每次都是在及格的危险边缘徘徊、挣扎,我不是想着怎样补缺补漏,下次争取更好的成绩,而是“爱屋及乌”地讨厌与英语有关的一切,认为自己的英语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在这样的自暴自弃下,我的成绩自然丝毫没有进展,直到后来升入初中。面对最关键的转折点,我终于决定以史为镜,知耻而后勇,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一点一点的成功给我一点一点的喜悦,重拾的信心让我干劲十足,又转变为更加刻苦的学习,终于进入了良性循环。
失败就像摔跤,痛已经成了过去,它虽然不能打败我们,却能让我们一蹶不振,但只要我们重拾信心与勇气,站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继续走,就变得若无其事了。
后来,我又很注重未来,给自己定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又写了一份看似十分合理的时间清单。但最后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因为有了清单,我对时间更加关注了,动不动就低头看表,导致不能很好地完成当前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因为目标太虚无缥缈了,我做的事情像无用功,没有成就感,那如火的热情也就一点点熄灭了。后来,我把终极目标减小减小,最终变成比较切合实际的目标,于是我的前进终于有了方向,有了动力。
没有经过实践锤炼的空想,就像没终点,没有方向,没里程的旅途,惟有我们把它与现实紧密相连,才不至于事倍功半,南辕北辙。
世上不如意十有八九,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时不时地站在时间的门口,经常审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批判而审慎地看待,过去和现在是否符合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从而拨正前进的方向,所以,站在时间的门口,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让我们从容地看待世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