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专业和业余
和三位朋友吃饭,其中有两位尽管不经常接触但也交往了多年:请客的这位经营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医疗物资,自黑正在发着国难财;另一位是健身教练,说是前几年刚拿了个什么奖。新认识的是位是年轻的老年病专家,理论和临床都很棒,在业内正名声鹊起。
酒还没过三巡,不知怎的话题就扯到了运动上。问题是那位健身教练提给老年病专家的,却被我那位发国难财的朋友给抢答了。
问:老年人在早上运动和晚上运动,哪个时间更好一些?
答:当然是早上,我妈就是每天在早上运动,晚上是从来不运动的。
在他俩问答的过程中,我看到老年病专家保持着沉默。显然,他并未受那个答案的影响,敬了一杯酒后才缓缓地说: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可我真的回答不了。
这话在我听来,就是针对那个回答者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概是怕我们失望,他又说:“作为一个老年病专家,我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动还是不动。如果运动起来,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助于降低紧张、愤怒、疲劳等负性情绪,而且对男性的改善程度相较于女性更为显著一些。”说完,他又补充说,这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不是他瞎说。再接下来,他又告诉我们一天中最佳的锻炼时间因性别而异:对男性而言,晚上锻炼总体比早上要好;而对女性来说,早上和晚上锻炼带来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减肥早上要比晚上好,但是如果是增加肌肉则正好是相反的。
那顿饭吃得很“专业”,近三个小时都是一个老年病专家和一个健身教练在就运动这一专题进行专业对话。我们俩插不上话,只能边喝酒便装模做样地听着,而且饭后他们俩如知己般打车先走了,剩下我们俩不尴不尬地坐着,当然酒没少喝。
“再也不请你们这些专家一起吃饭了。”我那位朋友嘟囔着。
我赶紧辩解自己不是专家。可他不听我的辩解,依然对我抱怨:“你们这些专家根本就不会聊天,不会说人话。”
我无语了。彼时的我能共情到他被冷落的心情,更能反思在各种场合下那个总是像个专家一样滔滔不绝的我。陡然间,眼前浮现出一双双鄙夷的目光。
“这人根本就不会聊天,不会说人话!”肯定也有人用这样的话说过我,尽管我没有听到过。
经过反思,我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面对同样的问题,专业和业余回答是不同的。我认为一个专业人员在回答任何问题时,都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这个时候他不会急于回答,也正是不急于回答才显得成竹在胸、从容不迫。
第二,专业回答一定有根有据甚至引经据典,如果没有依据或经典可依,专业人员也不会把话说满或给出肯定的答案,而常用比如“据说”或“据研究”之类词语来模糊一下。业余回答则非常干脆利落,而且还会举出现实的例证,比如我那位朋友为了证明早上运动好,所举的例子就是他妈。
第三,只有专业才能和专业交流,专业和非专业不是不能对话,而是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对话,因此到头来只能是鸡同鸭讲,其实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尽管他们自以为是知道彼此的。
特别重要的是第四点,非专业人员理解不了专业人员所讲的很正常,同样,专业也会限制了一个专家对非专业人员理解专业表述能力的想象,因此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专家特别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应该说,这是所有自诩为专家者的通病,这说明他们已经成为作为专家的人,而不再是作为人的专家。
两者有何不同?作为专家的人总是以专家自居,并以此来区别于普通人;作为人的专家,知道自己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员,而专家只是一个标签,因此能够以活生生的自己去面对活生生的他人,能够见人才下菜碟、见人才把人话说。
遗憾的是,我属于哪一种,我自己是不知道的。好在,现在每当我在一些微信群里好像什么都很懂的样子一出现,别人就会集体沉默,我似乎有所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