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宝宝玩彩虹塔,我看她对套圈圈掌握的已经很熟练了,于是拿出最大和最小的两个圈教她大小的概念,但她不太感兴趣,我无聊起来就自己在地上碰撞两个圈玩,然后发现小圈「好可怜」,和大圈一对撞就跑好远,而大圈基本「岿然不动」。
玩着玩着,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儿。
我想看一个几分钟的电视片段,刚播完广告,结果宝宝无意间点了一下返回键,于是又得重头看一遍很长的广告,然后孩儿她爸就「数落」我们家宝宝了,说你看妈妈又得重新看广告了吧,不可以乱按知道不,边数落还边拍我们宝宝的手(其实动作很轻,孩儿她爸本意思是和宝宝玩耍互动,但事后我才意识到这种互动方式太简单粗暴,他爸下次再敢这样对我们宝宝,我就直接骂人了!!),拍第一下宝宝撇了撇嘴、第二下马上要哭出来的样子、第三下我们宝宝直接趴地上大哭了起来,我赶紧抱起来安慰,但是完全不管用,宝宝哭的特别伤心,趴在我的肩膀上哭了好久好久,还抽泣的那种(平时宝宝哭了,我抱起来就不哭了,这次完全不管用),这还是我们家一岁多点儿的宝宝第一次用哭的方式,强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委屈不满伤心难过。。
事后我和孩儿她爸回顾这件事儿,他表示很懵,说我们宝宝聪明,能听懂很多话了,但我抱着哭泣的宝宝,能强烈感受到她的难过和委屈,内心愧疚的很,当时就想,几分钟电视不看能屎吗?(〃>皿<)。。其实宝宝第一次撇嘴、眼巴巴的望着我的时候,我就发现不对劲儿了,却没足够重视起来,也没有及时提醒爸爸玩笑有点开过了,直接导致了后面的宝宝大哭,这会儿更加愧疚了。。
动量守恒定律: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用公式则表述为:m1v1 + m2v2 = m1v1' + m2v2'。。
现在从故事场景拉回「两圈对撞试验」,再强行升华到理论高度 —— 动量守恒定律。以下是我观察到的两个典型现象:
1. 如果从相反方向以相同速度对撞两圈,撞击后,大圈位移很小、可忽略不计,小圈会滑出去很远,且起始速度越大,小圈滑出去的距离越远;
2. 如果大圈保持不动(被动球),用小圈(主动球)去撞击大圈,则大圈会有小幅度位移,小圈会被反弹回来,但滑动距离比相互撞击时小很多。
由此,联想到爸爸把宝宝逗哭那件事儿,可以类比为一次人际关系的「撞击事件」,爸爸相当于大圈、宝宝相当于小圈,m类比为每个人的能量和抵抗力强弱,v类比为每个人最终所受影响的大小,很显然,就系统内而言,爸爸「完胜」、宝宝「完败」。。
由此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呢?
1. 我总说要学会尊重我们家宝宝,从这个角度看过来,完全没做到!!常言道:知易行难,现在对「行难」的觉知敏感度提高了,但其实在育儿方面,「知易」尚且还没有做到。
2. 我总说要学会理解我们家宝宝,这同样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有句话这么说: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仔细想想,我总是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m水平、却没有顾忌宝宝的m水平,在和她相处互动,于是很可能给她造成她当前完全无法承受的影响力和波动量。这也就是所谓的跳出舒适区、换位思考同理心吧!如若不加注意改善,一次一次的互动,日积月累的叠加,估计宝宝不被理解的感觉会日益强烈,直至彼此心灵渐行渐远。。
3. 但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碰撞」是她必须体验经历的,难免会遇到很多次大大小小不被顾忌、不被照顾、没有同理心、没有换位思考等等,不可能每一次都借助父母这个外力,来帮她抵挡恢复,所以需要持续注意提升她的m值,持续提升她的能量和增强她的抵抗力,具备独自消解一次次「碰撞」的能力。
4. 最近旅行青蛙这款游戏好火,昨天下载尝试耍了耍,果然毫无抵抗力的喜欢上了,不禁赞叹,真的和养孩子好像 —— 总想尽己所能给她最好的,满足她让她开心感觉幸福,去玩耍去探索去实现,我远远观望默默关心就好,很智慧舒适和谐的亲子关系,可是,现实生活中真的可以做到这样子吗?或者可以始终做到吗?用我的m给她恰到好处的触动,待两个m数值相等,v发生交换,或许就是我应该完全放手的时刻了。。
5.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是负面的,或者说大部分的「碰撞」是正面积极的,比如:碰撞出思想与智慧的火花、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悬崖勒马迷途而返等等,甚至需要主动去寻求这样碰撞的机会。
后记:这篇文章的标题让我纠结了好久,为什么最终定为「动量守恒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呢?一是因为: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也适用与微观物体的高速运动。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宇宙天体,无论内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只要满足守恒条件,动量守恒定律总是适用的(摘自百度百科);二是因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我认可和向往的的状态,正如文中贯穿的反思与成长一样,都是持久的人生功课!鉴于两者都有时间的因素在里面,就这么简单粗暴的堆叠到一起了。
但其实,真相是,我一时半会儿实在想不到合适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