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还是关于番茄工作法的阅读笔记,上一篇主要列了本书的大概架构,这一篇简单记录下对我来说最有价值可实行的内容。
一、关于拖延的原因和自我对策
文章内列三个导致拖延的明显原因:
☞其他人强迫你做一些事,违背你的意志
☞你给自己压力,想要有完美的表现
☞害怕犯错误或受批评
反思自己,拖延几乎是家常便饭,除了上面的三点原因,还包括:
☞对事项没有目标性和规划性:
会造成做事没有先后顺序,往往小事忙一天,大事没做成,没有给自己限制日期,总想一拖再拖。
对策:根据书中内容,列活动清单(所有积压事项),有些可以加上截止完成日期。再每天早上从活动清单中挑选当天的“每日待办”事项,依重要性排列,按照清单每天完成。
☞感觉到事项太大或太繁琐,总想一拖再拖
对策:将大青蛙拆解成小项目罗列清单,标注单项完成截止日期,预估番茄钟,分开完成。
☞容易受到内部中断,一个没完成又去做另一个,最后要么完成时间太长,精力透支。要么一个都没完全完成,造成拖延。
对策:书中讲到的关于内部中断的处理方式(以下会讲到)
在感觉上,拖延就像一个奖励拖延会暂时缓解人的压力。当我现在想把一件事往后拖延的时候,就会问问自己,追究自己的拖延诱因具体是哪一种?再找到响应的对策,从项目起跑线出发。
二、关于番茄工作法的使用方法
1.番茄工作法:列出当天要做的事,设置25分钟闹钟,然后从第一件事开始做。
2.工具:一支笔,一个厨房定时器,三张纸
3.使用番茄工作法一天的5个阶段
①计划:第一张纸列“活动清单”(所有近期要进行的活动,包含积压的工作),随意填写,不需排序,可随时或者每天早上增加新活动,划掉已完成的。
取另一张纸作为“今日待办”清单,一天的开始,从活动清单中提取今日要完成的最重要的活动,以重要次序排序,完成一个活动划一项。
②跟踪:确定当天活动后,扭启25分钟的番茄钟,从第一项开始进行,在每个番茄钟内,收集一些过程指标,比如计算遇到的中断次数。
③记录:一天结束时,将当天收集的数据归档,写入第三张纸—“记录表格”,如果跟踪了中断次数,就把中断次数写下来
④处理:从记录的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例如:计算在每个番茄钟内,平均遇到几次中断。
⑤可视化:最终将信息组织起来,从中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利于自我调整,获得最适合现实情况的工作习惯。
三、番茄工作法休息方式的理解
番茄工作法主张在工作25分钟后接着进行五分钟的休息。番茄钟,期间的目标是专注的高质量工作,休息期间的目标则是专注而高质量的放松,目的是为大脑充电,并且对之前吸收的知识进行后台处理。
所以,在休息期间阅读电子邮件,阅读新闻,打电话等等都不是高质量的放松,还会对下一个番茄钟造成额外压力。
按照以上原则,看着窗外发呆,听一首喜欢的音乐,做几下伸展,或者喝水溜达溜达都是不错的方式。理想的休息,还有可以浅睡5分钟。(如何迅速进入深度放松状态,详见书中p58)
四、关于自我内部中断的处理方式
番茄工作法,不是那种只能用于闭关修炼的法门,相反,它可以提升写作环境中的个人技能。
对于我自己来说,造成番茄钟期间的中断,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内部中断”——既直觉向心智发出信号,告诉自己去做当前专注活动以外的事情。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途突然想起来今天还未打卡;我在编辑文章其他内容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小段话,特别适合做文章的总结;写到某段的时候,突然想起可以用cs扫描做个配图……这都是我的内部中断。
即使25分钟时间很短但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惦记其他重要任务,我是否怕再次忘记赶紧打开微信打卡?我是否需要赶紧先把这些文字摘抄下来或者直接跳过?还是我先拍照把配图加上?no no no~我得继续我的流程——遵循番茄工作法。
在“今日待办”表格的下方,写了打卡;在当前活动的旁边,我写了①总结p65。①代表一次中断(一天结束时,可以计算序号的数目,采取对策),p65也是帮我做的记号,文章结尾直接借鉴,不需再浪费时间去翻查。
总结内部中断时需要采取的策略:首先接受它,然后记录它,然后立刻继续手头的工作,避免真的被打断。
【划重点】
✔早晨做计划时,在每个番茄钟之前分配优先次序。
✔“今日”待办清单里的活动,别一股脑都从“活动清单”里抄下来,要考虑全部做完的承诺是否合理。
✔番茄工作法休息期间,分身出来,远离其他任何挑战智力的活动,让身体尽量放松。
✔遇到中断,接受,记录,并继续。
✔一天结束,每日回顾,避免漏掉事情,改进每天的流程。
✔每天一个承诺:一个番茄钟,一个活动,一个目标。
End,若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给我留言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