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睡醒之后已是六点半了,过了平时的饭点。
只觉饥饿,但口中并不想咀嚼食物,遂在床上坐了好一会儿。
下床,收拾东西,穿鞋,出门。
夕阳把最后的一点微光撇向大地后,便沉入西山没了踪影。空气依旧闷热、黏稠。
在去食堂的路上,脑子里突然闪过高二时写的几句“我已淡淡忘却” “我却悠悠重拾”……一些莫名其妙的语句,但具体的表述始终不能确切地记起来。
记忆似乎也黏稠起来。
要了一碗面,习惯性地咀嚼下咽,用食团填充空腹。
刚睡醒的死气还没彻底缓过来,又交集了热气腾腾的汤面,便出了点汗。
感觉整个世界开始黏稠起来。
饭后在校园里溜达,看春天被中度污染胁迫着的模样:不够清明,不够透彻,不够真诚。天依旧是天,却不是春天渴望的;生长的花草仍然吐露着生机,却好似笼罩在一团死气中;空气还是空气,只是不能畅快呼吸罢了。
所向往的和现实之间有差距时,有一部分人会尝试去追寻:
“应该去讲一些高兴的事,让日子还有理由得以为继。像早春的花,浮动的光影,和街边晒太阳的狗。应该去相信小学课本里试图让我们去皈依的东西,譬如爱,理想,正义。跌跌撞撞去找寻,手指太轻,捉又捉不住,只好一屁股坐在地上,望着远去的列车号啕大哭。孩提时代太过相信美好,长大了反而成为人群中的怪物。人真是,奇怪透了”。
但这样的弊端是,如果这种美好和现实脱节太多,或者差距增大,人的内心难免会泛起空荡荡的失落,久而久之,衍化成抑郁。
假想,在某个时刻,开始对世俗抱着敬畏的态度,或者,像你说的,“感到重力的存在,由原来的漂浮慢慢有些沉重感。我便开始降落”。那颗相信美好、相信善良的心逐渐失去了跳动,被弃置在不起眼的角落。始终活跃着的,是身体里的心脏。
不觉得被妥协抑或被同化,只是放弃了一些曾经愿意相信的东西。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和手到擒来的能力,是没有足够的资格去找寻美好的事物的。不论这种资本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得到的,它都作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构建你的人生。
至少,现在,如果不从本质上讲,不认为“资本是原罪”。
那么“中度污染”是什么?
———懒惰的心态和缺少思辨的看法。
空无一物,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却给别人提了最糟糕的建议“做真实的自己”;内心本已负能量满满,却在表面上表现的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持续性的混吃等死“终究很难成为世俗所能接受的结局。
如果可以,一种选择就是:产生静下心来认真去学一样东西的想法,然后去做。
回过神来时已经到了教室,打开手机找到了高二时的那段话:
我已淡淡忘却 那曾经掩映的回忆
我却悠悠重拾 这久历霜露的枯叶
我们奔跑的岁月 系着沉沉的步伐
汗水弹在地上 泪水被风载走
我们跑着 笑着 走着 哭着
傻傻地望着天空 眼里倒映着白云
似乎重新记起
从前的梦
没有帆的小舟 没有船的海洋
因为那句“系着沉沉的步伐”,突然回忆起高一时坐在我前面同学的一篇作文题目“把夏天系在鞋带上”。恍惚之间又觉得是美好的事。就像风在吹动,意气风发的少年站在阳光下,衣衫摇起。
气温正在骤增。
中度污染丝毫没有退去的意思。
内心支离破碎,开始抑郁。
正试图努力找一些能让我活下去的理由。比如未来的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幸福的家庭。依旧美好的二三事。
真希望可以天晴,把夏天认认真真地系在鞋带上,然后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