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公子 :薛国故城里村庄道路命名的意义

薛国公子:《薛国故城里村庄道路命名的意义》




薛国故城里村庄道路命名的意义


薛国公子 撰文



在齐鲁大地的版图上,有一片看似普通的乡村土地,却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这就是历来被称作“薛城里”的薛国故城里九个村庄:尤楼、皇殿岗、杨仓(旧称西门里,村后有小黄庄,解放后并入杨仓)、孙楼、沈仓、孟仓(旧时,村前有耿店,村西有韩仓,解放后并入孟仓,见民国地图)、陈庄、渠庄,前八村属于张汪与狄庄(属于官桥,因村西有公路的铁道坡,1986年县地名办改其为狄坡村)。

其中尤楼村与皇殿岗村所在地的历史相当悠久。

薛国故城里诸村,现在正通过道路命名这一独特的方式,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重构当代人与古老文明的情感联结。

尤楼村是龙山时代至夏商、西周,再至春秋时代的“薛国都城”所在地,而皇殿岗村则是战国时代“薛国宫殿遗址”所在地。这两个相邻的村庄,共同构成了薛国历史时空的重要坐标。

村庄道路的命名,本着历史遗址、文物古迹与历史事件发生地,和地址与道路之名相一致与吻合的原则,应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命名体系:古墓葬处以墓主名,宫殿处以宫殿名,古庙处以古庙名,事件发生地以事件名,部分遗址附近的路以遗址名。

因此当“奚仲庙路”、“齐威王庙路”、“孟尝君庙路”这些路牌矗立在村头,当“会盟路”、“相王路”、“立王路”、“宫殿路”等贯穿村落,这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标识,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复兴运动,一次对薛国历史文脉的系统性重建。



宗庙社稷:古代国家的神圣中心


在理解这些道路命名的深层意义之前,必须认识到宗庙社稷在古代国家中的核心地位。

薛国宗庙包含两个:一是任氏薛国的宗庙“奚仲庙”,二是田氏薛国宗庙“齐威王庙”。

西周春秋时代的任氏薛国的宗庙,本应在春秋城内部东部,后来出现在春秋城北城墙外,战国城东部,应该是靖郭君修建大城时,把它迁移出来的。

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古代都城布局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祖:宫殿区的左面(东方) 建立 宗庙。右社:宫殿区的右面(西方) 建立 社稷坛。

面朝:宫殿区的前面(南面) 是朝廷(百官办公的区域)。后市:宫殿区的后面(北面) 是市场。

薛国城的设置,很符合宗庙在左(东,尤楼村中南部),宫殿在右(西,皇殿岗村中南部),宫殿再西可能设社稷坛(这点暂时还没有考古证实,因为居民房屋占压,无法实施考古探测。)


宗庙社稷是一个古代国家中心,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承载着国家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在薛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古国中,宗庙既是统治者合法性的来源,也是凝聚国民向心力的精神纽带。

具体而言,宗庙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多重重要作用:其一,它是举行国家祭祀典礼的场所,通过定期的祭祀活动,强化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其二,宗庙是重大政治决策的宣告地,诸如新君即位、重要盟约等都在此举行仪式;其三,宗庙保存着国家的历史档案和礼乐器具,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其四,它还是教育贵族子弟、传承礼乐制度的场所。因此,宗庙的存在,使抽象的国家概念变得具体而神圣。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在薛国旧宗庙里增设“孟尝君庙”。至宋代时宋徽宗崇尚道教,信仰东岳天齐神,于是在此又增设“东岳天齐庙”,庙门额刻“东岳庙”,乡人俗称“天齐庙”。由此可知,这是一个庙宇群,而不是单一座古庙。

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薛县并入滕县后,薛县城荒废,至唐代元和年间(806-820),规模庞大的古庙周围,百姓结庐而居,渐成村落,即今尤楼村,它是张汪镇境内最古老的村庄。



道路命名:打开薛国历史时空的钥匙


道路命名的背后,是薛国历史时空的重新打开。

从夏代的奚仲,到商代仲虺,到西周初封君任畛,再到战国的齐威王、靖郭君、孟尝君,再到楚汉时期刘邦项羽立王事件,以及汉代冶铁遗址,这些路名如同一部铺展在大地上的编年史。

奚仲作为夏朝车正,是薛国的始祖,代表着这片土地文明的起源。“奚仲庙路”的命名,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中华文明初创时期,提醒着每一个经过的人,这里曾是华夏车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薛国的开山鼻祖奚仲,及其任氏薛国的宗庙“奚仲庙”(明版《滕县志 冢祠志》),正是宗庙作为国家中心的具体体现。这条道路的命名,不仅指向一个历史人物,更指向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源头。

齐威王与魏惠王的“徐州相王”事件,标志着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齐威王庙路”和“相王路”的命名,让这一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重新进入公众视野。齐威王封少子田婴于薛初期,坐镇督建薛国城。齐威王逝,靖郭君田婴修“齐威王庙”。(《战国策》)

田氏薛国宗庙“齐威王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狡兔三窟”之一“窟”(《史记 孟尝君列传》),是孟尝君的杰出门客冯驩稳固其薛邑的政治决策之一。

这些命名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通过宗庙这一载体,展现了古代国家治理的智慧。

孟尝君田文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养士之风、政治智慧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汉代初期,汉高祖刘邦在薛县古庙增设“孟尝君庙”,就是为了纪念孟尝君。(《三国志 薛综传》、明版《滕县志》)

“孟尝君庙路”的存在,不仅纪念这位历史人物,更唤醒了人们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记忆。这条道路的命名,将孟尝君广纳贤才的精神品质融入当代生活,使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地域特色:尊重历史真实的命名智慧


这些道路命名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真实性。

尤楼村的古庙群遗址是薛国宗庙记忆的延续,以庙名命名村中道路,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强化了遗址与地名的对应关系。

将“奚仲庙路”、“齐威王庙路”、“孟尝君庙路”,以代表先秦时代薛国历史的重要人物为名的道路,集中设在尤楼村,而将“宫殿路”、“立王路”安排在皇殿岗村,这种区分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各村落实际承载的历史遗迹——孟尝君宫殿遗址位于皇殿岗村,楚怀王后裔熊心被刘邦、项羽立为王,结盟立誓掀起来声势浩大的灭秦起义的历史事件,也发生于此薛县府故地。

皇殿岗村北集市之路,为“渠玉柏路”,则是让赶集的知道滕州早期共产党员渠玉柏烈士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这种尊重历史真实的命名方式,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构建了独一无二的地域身份认同。

每一个路名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真实历史。



系统叙事: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


道路命名工程还体现了历史叙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尤楼村中的东西向道路以庙宇命名,皇殿岗村中的东西道路主要以孟尝君宫殿遗址和主要历史事件命名,尤其是“立王路”则铭记了刘邦项羽立楚怀王的反秦义举。

两村的南北向道路以历史事件命名,尤楼村东的“会盟路”纪念越王勾践徐州会盟历史事件,村西“相王路”记录齐威王与魏惠王会盟与相互称王的历史事件。

村中的南北路“毛遂路”则是从车站村毛遂墓位置延伸过来的,以纪念毛遂。

皇殿岗村中的南北路“薛国大道”,向北延伸至孟仓村中。孟仓村后北城墙外的南北路是“演武场路”,前者是纪念古薛国,后者也是要人们铭记北城墙外曾是孟尝君的演武场故址。

另外,陈庄村中的“鲁仲连路”,则是让百姓知道战国高士鲁仲连的墓葬在陈庄村内。

皇殿岗村炼铁遗址向北的那条路为“炼铁遗址路”,让世人看到路名,就知道这里曾是汉代薛县规模宏达的钢铁冶炼遗址。

其他,狄庄村后,孟尝君陵园前东西路“孟尝君路”,则是让人们知道,这里是孟尝君墓所在地。

薛国故城西北隅,孙楼村之北,沈仓村之西,城后张庄村之南,是孟尝君三千门客的养士处与礼贤馆故址(明版《滕县志 古迹志》),其名值得利用。

尤楼与皇殿岗村南的“礼贤路”,是让百姓记住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故事。

再南“仲虺路”则是让人们记住协助商汤灭夏,并为之作诰的夏末商初著名的薛国人仲虺。

这种命名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有机的网络,共同勾勒出古老的薛国从夏商周到楚汉时期的历史轮廓。

更值得一提的是,“渠玉柏路”以革命烈士命名,在历史长河中加入了红色记忆,实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



日常生活:历史记忆的活态传承


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这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道路名称,正在悄然改变他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的关系。

当村民每天行走在“奚仲庙路”,走亲串门者经过“齐威王庙路”,回家的学生穿过“孟尝君庙路”,历史不再是教科书、史籍与县志上的文字,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浸润式的历史教育,比任何课堂讲授都更加生动有效。

年轻一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家乡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责任感。

当孩子们每天经过这些道路,听着长辈讲述路名背后的故事,历史的种子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确保了历史记忆的延续性。



文化保护:创新实用的传承之道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看,这种以道路命名为载体的历史记忆保存方式,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许多历史遗迹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而通过将历史信息融入日常生活必备的道路名称中,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古庙群遗址与宫殿遗址因自然与人为原因虽然已经遭受了破坏,甚至于大部分庙基都被村人民房所占,但以它们命名的道路将继续传递历史信息,成为永不消失的文化基因。

这种保护方式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却能取得持久的效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智慧选择。



示范意义: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


薛国古城里,以尤楼村和皇殿岗村为代表的道路命名实践的示范,也为其他历史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它告诉我们,历史文化保护不一定要大拆大建,也不仅限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可以通过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创新方式,让历史“活”在当下。

这种模式成本相对较低,参与度广,影响力持久,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可取路径。

其他具有类似历史底蕴的乡村,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道路命名、景观设计等方式,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延续。

这不仅是文化保护的需要,也是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文化根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薛国故城里的道路命名,看似只是村庄事务,实则关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

当一个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路名被叫响,当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被重新唤醒,薛国的历史不再是考古学家与文史研究学者们的专属领域,而渐渐成为当地百姓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这些道路如同时间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指引着未来——只有深刻理解自己的历史渊源,才能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比物质层面的改善更加深远和持久。当一个民族懂得珍视自己的历史,它就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失根本,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特色。

行走在薛国故城的村庄道路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这些道路名称已成为这片土地的文化密码,等待着一代代人解读、传承与发展。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也昭示着乡土文化复兴的勃勃生机。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薛国故城的道路命名工程,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力量,参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奠基。

从奚仲造车的古老传说,到孟尝君养士的佳话;从齐魏相王的政治智慧,到楚汉立王的历史转折;从古代宗庙的神圣庄严,到近代烈士的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被浓缩在一条条道路的名称中,成为这片土地永恒的文化记忆。

历史性质的路名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正从史籍与县志里走进百姓的心中。这不仅是薛国故城的文化复兴,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补充资料:

1.薛县(徐州)立王

前206年,刘邦、项羽等在薛县府(今皇殿岗村之地)会盟,并推举楚王后裔熊心为新楚怀王,高举灭秦旗帜,立誓盟约兵分两路,向秦都咸阳进军。


2.尤楼庙群遗址

薛城里尤楼庙群遗址,曾经有四个时代的古庙存在:

奚仲庙,创修于夏商及西周与春秋时代,是任氏薛国的宗庙。

(《滕县志 祠祀志》)


齐威王庙,战国时期靖郭君田婴创修于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后,为田氏薛国宗庙。

(《战国策 齐策一 靖郭君善齐貌辨》、《战国策 齐策三 孟尝君在薛》、《战国策 齐策四 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庙,汉代初期创修,汉高祖刘邦为纪念孟尝君而建。

(《三国志 薛综传》、《滕县志 祠祀志》)


东岳天齐庙,创修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崇尚道教,尊奉神仙东岳大帝。在薛国故城里庙宇群增修东岳天齐庙,因东岳大帝全程称“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所以东岳天齐庙,又称为东岳庙,或者天齐庙。此东岳天齐庙庙门上匾额旧刻“东岳庙”,但俗称“天齐庙”。

(《滕县志 祠祀志》、《滕县志 艺文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