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精神家园,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欢喜与哀乐。纵观古代诗人,更多的是悲愁垂涕、愤懑不平,独有刘禹锡,面对“二十三年作逐臣”的人生境遇,仍能写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名篇,一字一句,一吟一咏,如冬日暖阳,驱散命途中的寒冷,值得我们细读深思。身处“乱花迷眼”的尘世中,广大党员干部何不走进刘禹锡的诗词世界,在滂沱冷雨中遇见繁花满树,在冰雪严霜中期待春回雪融,不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砥砺坚韧品格,积跬步至千里。长庆元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历经两次贬谪的他写下《浪淘沙词》,从诗中可以看出,虽是“谗言如浪深”,但刘禹锡的精神仍未消沉,始终昂扬着“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斗志。“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党员干部要敢于闯关破障、攻城拔寨,在关键时刻顶得上、见风骨、显担当,在逆境中寻突破,在困境中开新局。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劲头、铆足“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立足岗位,艰苦奋斗,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涵养达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宝历二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东都尚书省,途径扬州遇到好友白居易,作下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十三年的贬谪经历对他已是“千帆过”,放眼前路仍坚信是“万木春”,这份自信和旷达怎不令人钦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那些历尽艰辛仍笑着向前走的人,一定能看见更美丽的风景,走出更辽阔的人生。党员干部要正视“不平”和“坎坷”,少些怨天尤人,多些乐观豁达,把“不公”“艰难”当做提升自己的一种历练,涵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心态,抖擞“浮云过后艳阳天”的乐观精神,经住人生道路上的磕磕绊绊,笑对人生旅途中的曲曲折折,有风听风、下雨观雨,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豪迈,写出“最美”的人生“诗篇”。
“数间茅屋闲邻水,一盏秋灯夜读书”,摆正勤学之姿,致广大尽精微。刘禹锡从小苦读诗书,熬过三冬、锤炼四夏,数不清的不眠之夜、无数次地闻鸡起舞,让他学富五车、胸有韬略。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无论是投身到实践的“大熔炉”,还是斗争的“主阵地”,都需要党员干部有担得起重、扛得住事的本领,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筑牢初心使命,“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获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既要学深悟透党的各种创新理论这本“有字之书”,也要融会贯通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把崇高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使自己的能力素质始终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接轨,不落伍、不掉队、不徘徊,担负起民族复兴之责、人民福祉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