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
夏至,寓意炎热将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白昼可长达15小时,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在二十四个节气之中,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那个。记载追溯到东周,那时的古人发现每年太阳走到今天,影子会变得很短。《恪遵宪度抄本》里记,“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英文里的夏至日是summer solstice,字面的意思是,在暖和的天气里,太阳在天上站着不动。表示夏天的summer来自古英语sumor,是温暖季节的意思,表示至日的solstice,则是拉丁语中“太阳”(sol)和“站着不动”(sistere)的组合。
“太阳站着不动”,所以在我们生活的北半球,这一天有一年里最长的白天。这一天,北京的日长有近十五小时。到了北欧,子夜的天空都还明亮着,可以在夜空下读书,走进北极圈,便有24小时的太阳。南半球相反,这一天,南极圈内都是极夜。地球诗意而奇幻。
人们喜欢夏天,会在文章里,诗里,音乐里来表扬它和表达喜欢,李白会“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这样描述:“我们沉浸在假日那本漫漫长书中。书页间阳光照耀,能闻到金黄色的梨子正在软化的果浆散发出的那种甜丝丝的气息。”这时候节假日开始到来,世界上有各种狂欢和音乐节,树影与明亮光线中,有种适意的恍惚与舒展。
夏至这一天,阳气最盛,白昼最长,过了今日,阴气开始升起,许多感阴的动植物会在此时活动生发,比如夏至物候里说的“鹿角解,半夏生”,鹿角因为感觉到阴气而开始脱落,一种叫做半夏的喜阴植物开始生长,日头也随之一天天变短。所以夏至日也表示着夏天已经过半,虽然还有热热烈烈的大暑小暑在前头等我们享用,万物已经默默地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季候而预备,算一算,再有一个多月,便是立秋的日子了。小的时候,我总觉得夏至才是一年的中间,因为夏至过后,太阳开始向南移,白昼也越来越短,夏日里,北半球的九点也还有些朦胧的微光,以后就越来越暗,到了冬天天黑得更早更暗了。如今,时移世易,城市里一夜灯火,虽多了一些热闹却少了许多乐忱。
“炎夏永昼,夏日无多”,时间好快,才将到达顶点,便在说垂落与收藏。《阴符经》里说,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自然没有偏好之心,只是在循环往复中,依次而行,容纳万物的的起落回转。说起来,这一日日头再长,也是二十四小时之内的安排,本身并无增减变化。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们虽有百年,在更大的格局中,也好像朝菌蟪蛄,坐落于轻飘飘的一眨眼间。
文徵明在八十七岁时自述说:“背未鲐,发未黄,灯下犹能为蝇头书,作画犹能为径丈势,殊不自觉其为老也。”背还没有驼,头发也还没有白,能在灯下写苍蝇头大小的楷书,画很大幅的画,不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很淡定从容。在奔流的时间中,有两样东西是不动的,一件是比如皮囊的变化,生死的更替,从夏至望向立秋的规律。还有一件是你当下的笃定,比如灯下的认真,画画时的挥洒,写小字时的沉静,即在有限的时间长度中,假于一事一物的专注和自得。
于是“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玉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则大有所忘”。专注于细微处,山外雷霆奈我何,用心听着音乐,泰山巨大也不入眼。可以专心致志,许多“大事”也就都不存在了,比如一转眼就过去的光阴,光阴中细细密密有关无关的闲事牵扰,都因着你眼前的那一件事、一些事,而无足轻重了。
所以孔子会这样表扬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这用功十分快乐踏实,生命也在每一刻的精深中得以扩容,老不老的,也就不是太严重了。
夏日时,空气中水分多,蒸发至空中,容易成云,所以这些日子,云彩总是很好看。有一位画家叫Ian Fisher,他一直画云彩,从自家后院到不同地方,画过了十年。对于他的不变,有人说他有重复创作之嫌,他说,“我会画我看见的,可我看见的,不止是眼前。”
夏至长,也一日而去,来去间,我们有自己的不动时分,是偏居有时的细细体味,可以经由云,经由笔墨,经由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是晦朔间的认真。此中所触及的,也不只是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