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我刚从学校出去,在一个牛排馆做小小的服务员,那时候认识一个比我大了4岁的伙计。虽然他比我大,也工作多年,但是大概是被生活打压的太惨了,根本没什么目标,整个心态就是得过且过。
他人挺好,对我也不错,我们俩关系挺好。不过后来我做了大概一年就跑出去干销售了,就联系少了。
15年的时候,他突然给我打电话,要请我吃饭,我去了,聊天的时候,我问及他现状,他还是浑浑噩噩,混日子,我就把他批了一顿………结果,不欢而散。
那之后,我一直觉得自己没错,还给他发信息,告诉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是为他好……
不过,他并没有回我消息。
如今,思想的深了,忽然清醒过来,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这句话,也许是句大错特错的话!
我曾经多次讲过: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这个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忠言”是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的,可以“逆耳”也可以“不逆耳”嘛。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前者?
若是当初,我把所谓的忠言选择用合适的方式讲给他听,也许不会导致我们渐行渐远。
当代的很多人,在我看来都是没有思想的,只懂得人云亦云,这也导致为什么这两年,自媒体如此的火。
因为大多人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嘛,都不会独立思考嘛,所以自媒体出来了,人们都开始疯狂追随自己的信仰领袖……
这倒也正常,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大部分人被愚民思想搞的早没有什么独立思想了…
所以,大家听到“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类的话,就觉得,哇,好正确,于是他们出于好心去劝说别人,结果没有成功,甚至被责怪,被疏远时,就开始大呼:我没错,是忠言逆耳啊!
这在我看来是坏事,所谓的古人云,成了你的借口。若是人人如此,又如何真正成功劝说旁人?难道都在那里呜呼哀哉?
我经常说,权谋人士永远考虑的是效果,这点我们要向古时那些【谏臣】,那些【纵横家】学习,他们就很懂得变通之术。
其实,你想啊,他们劝说的是君王,如果一句话说不对,那下一秒就驾鹤西去了,所以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忠言逆耳”了,更多的是“既说忠言,也不用逆耳的方式”。
很多人说到唐代的魏征,说他大义凛然,值得传颂,不过我个人是不喜欢他的,也不推崇他,他是一心为公,但是根本不讲究方式。若不是遇到李世民这样的明君,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所以,以后别张嘴闭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了,那不是你的借口,你要明白的是,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你掌控不了对方的回应,但是你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方式的。
忠言未必要逆耳,这只不过涉及到【沟通的方法选择】问题,在于你要选择什么样的说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