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学校或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似乎简单了很多。
常年生产的品种,其生产工艺流程大多都已经沿用好些年,貌似只要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标准操作方法生产就万无一失。
其实也不尽然。
有些品种的生产工艺,虽然已经使用了多年,却不一定称得上是成熟的,或者说是最好的。
这一点在我工作第一年轮岗实习期间就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尽管这一年我花在工作上的心思很有限。
待到转正成为车间技术员后,随着对工作,对企业的了解深入,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我所在的车间是当时省内唯一可以生产小容量注射剂的车间。针剂车间是这家当时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景象企业雄心勃勃大规模技术改造的项目之一(其他包括让企业负债累累的新建抗生素原料发酵提取车间和紧邻着针剂车间的大输液车间),工艺布局以及设施和设备在当时都算得上比较先进的。一年多前投入使用的针剂车间,在我到来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能够实现饱和生产。
只是,拥有近一百个批准文号的针剂车间,平常仅有十来个品种在生产。其他品种,除了市场原因外,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工艺标准或尚不成熟,不稳定而不得不放弃生产。
即便是常年生产的品种,工艺也并非完美,莫名其妙的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稳定性也有提升空间。关键是,正在使用的工艺大都找不到原始研究资料,几乎都是从其他企业照搬过来的,要调整谈何容易。从小试到中试再到批量生产,不仅需要大量时间,还要不少的资金投入。
因此,没有人愿意对原来的工艺做研究。因此,车间技术员多半工作只是检查各个工段对生产工艺规程的执行情况,工艺改良几乎仅停留在年初的计划上。
除了巡视检查班组工作,技术员也并非完全没机会做点创新的事。这么多因为没有合适工艺无法生产或明显不稳定不敢批量生产的品种,厂里还是比较支持做些基础试验的。当然,这只是厂部层面的,车间并没有积极性,不但没有积极性,甚至是十分抵触。
我决定认真工作,当然不只是做那些我认为大材小用的巡查。我不想生产管理只停在突然闯入某个操作间,现场抓获不遵守操作流程的人,或偷偷发现什么然后向主任告密。
我要做点有技术含量的事。
早安,元月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