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人去茶园吃饭,点一个菜,不亦乐乎。有时候与朋友出去吃,点三四个菜。
周末就想做一顿饭,想整的的花花绿绿一点。一条鱼、一碗菜苔,蒸米饭。菜苔是上个月冻在冰箱的,拿出来颜色丝毫没有变,还是绿莹莹的。然后我把桌子从厨房抬到朝南的窗户边,抬来抬去,不亦乐乎。
吃饭的时候,窗边飞来一对白头翁,在啄食,我撒了一些炒米在外面的台子上。
特别佩服享受烹饪的人。 我可能一天下来做这一顿饭,买菜洗菜做菜,两三个小时下来,其他的事情完全做不了了。累瘫了。连吃都没有力气了。
然后我发现,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 2-3小时,都是非常累的,但是也很享受。我体验的包括做饭、洗衣、唱歌、带孩子,以及搬砖、及其他沉浸的事情。这就是专注的力量吧。
我妈说一个人能把饭做好,她就能做好任何事,今天也许我有点明白她的意思了。
最后发现,我不适合做家庭主妇,一日三餐做给人吃,除非给我发工资,不然一日三餐做下来,烟熏火燎,头晕眼花,会有怨气。
当然做给自己吃是必备的生活技能。我做菜是跟我妈也就是小孩奶奶学的,她做的菜色、香、味都好,特别是那道武昌鱼,煎鱼的皮容易破,奶奶说有诀窍的,现在我也学会了把鱼煎的好看,不亦乐乎。
小孩天天跟着奶奶去菜场,耳濡目染,那是美好的童年记忆。他长大了可以做菜给自己吃,也可以做给喜欢的人吃。
最近疫情的原因,总是焦虑,开始学做面食,热情的很,一发不可收拾。
一个下午,我和面,擀饺子皮,包饺子,可以站着的饺子。是猪肉,笋,豆腐馅饺子。小红说,款式还不错。我煮一碗饺子汤做晚餐,放猪油,鲜美无比。猪油是妈熬的,从湖北带过来。
一并做了葱油饼,又做了几个鲜肉胡萝卜丝饼。饼是大号的饺子,披萨是馅在外面的饼。这是一个大厨说的。果然如此。
废了两三个小时,头晕眼花。
想起去年夏天在歙县女友家吃包袱饺子和油渣饼,竟如在梦里。时间过的真快。
看看宝玉在薛姨妈家吃什麽:作了酸笋鷄皮汤,宝玉痛喝了几碗,又吃了半碗多碧梗粥;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浓浓的喝了几碗茶。薛姨妈才放了心。
那是冬天,宝玉吃的酸笋是春天腌制的。春天剥出来的竹笋,切成笋丝或者笋片,放于罐子里,清水泡着,撒上盐,置于室内阴凉处,可以吃一年。记得妈每年都会做一些酸笋的,装在十斤的塑料酒瓶里,可以吃很久,那是湖北的荻笋。
而碧梗粥是一种绿色的稻米,是贡品。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梗米粥,俗称京米粥,汤纯青,味美,附售脆麻花与此同食,此爲燕京清晨点心之一。
这个春天炒了很多次笋,冬笋和春笋。
临安竹笋,带着泥,切成片,用腊肉炒(最后一块腊肉)。加生抽和白糖爆炒,锅太热就加少量水,少量多次,千万不要一次性放很多水。炒出的味道是江南农村的家常菜,很鲜美。
绿色的稻米如今不知有没有,我买了一些荆州的稻米,记得老家的稻米很香,每次在老家我都吃一大碗米饭,一口米饭,一块香肠,不知不觉一大碗米饭。
这个月常做的菜:
煎一条鲫鱼,最后淋点生抽和葱,简单极了。浙江人还喜欢放黄酒和白糖。
砂锅里的猪油菜苔豆腐炖着,兹拉兹拉响。
腊肉炒莴苣,鲜美。
炒蛤蜊,蛤蜊豆腐汤,都好。那天我去称了一斤蛤蜊,那师傅在称重的时候,把袋子里的水给比掉了。他啥也没说。不这样做我也不知道,我没啥生活经验的。让人感动。回来后,先过水,一半炒着吃,一半煮汤。
香肠碗豆饭,时令,鲜美。
还有青团。说起青团,又想到江南的糕点,方糕、定胜糕、麦芽塌饼等各种小点心,我都是极其喜欢的。
多想在这样一个三月,去一个江南的小镇,比如震泽、黎里,在青石板上走走,吃一下当地的麦芽塌饼呢。
江南总是在我的梦里和心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