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梁桂佳
上个星期4.8—4.10三天,有幸参加了第十三届上海悦远小学数学“创意课程与教学”研讨会,触动良多。其实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学情也不同,就算是“照葫芦画瓢”模仿名师上课,自己上出来的效果也很可能大相径庭。那么,接连三个上、下午跟名师们“准时相约”,不是“偷”设计,更为重要的又是什么呢?按阳海林老师的话来说,“我更希望的是通过观摩,能留下一些带的走的东西”,于是,我就在思考,这三天留给我的是什么?
课堂是一个独特的环境。“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课堂是一个发生很多交流和人际互动的社会环境,而参与其中的人们都是为了走向共同的目标。”“正是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才使得学生因为学习本身而注重学习,并且享受学习过程(Johnson&Johnson,《教育心理学》,1985)。”由此,我们在观摩一节课例时,不是只看教师、不是只看学生,而是要看课堂互动。想必很多老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怎么一堂课上下来,举手发言的都是那几位学生,而其他的孩子则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我也曾对自己的常规教学进行过深刻反思,究竟应该如何做出改进呢?从这三天的悦远“创意课程与教学”研讨会观摩课例中,我得到了某些启示。
给学生“胡说八道”的勇气
已不是第一次听张宏伟老师上课,张老师在上“表内乘除法复习”一课时,按惯例也是在课前互动时鼓励学生“胡说八道”。“胡说八道”不是说学生就可以无视课堂规则,在上课的时候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张老师的课借助一句乘法口诀,帮助孩子打通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关系,在张老师的课上,学生们敢说,因为这是被老师倡导、鼓励的做法。在加法与乘法、加法与减法、减法和除法、除法和乘法的关系已经总结出来之后,仍然有学生举手去追问减法和乘法、加法和除法的关系,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是基于学生在课堂上自我感觉足够安全而产生的。课堂上先要有教师允许学生“胡思乱想”,才能有他们的“奇思妙想”。我希望我的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课堂。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
让课堂慢下来
在罗鸣亮老师带来的课例“三位数×一位数”中,我发现罗老师课上会有很多重复的语言,例如“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也表扬,表扬举手的勇气”,这句话是说给已经举手的学生听的吗?当然不是,是想举手又不太敢、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那些学生。罗老师的课堂是慢下来的课堂,他不会急着去要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一个处理细节着实令我印象深刻:小组交流之后,罗老师走到最后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男生旁边,问他为什么不举手,学生说还不会,罗老师又要求同学们再讨论一遍,这一遍后,举手的学生变多了,这个男生也举起了手。罗老师的课堂似乎更关注那些“慢一点”的学生,从他的语言中,我感受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与鼓励。此时,我又会联想到我自己的课堂,好似在跟时间赛跑,总想着要在下课铃声想起之前把我的教学任务都完成。我恍然大悟:有时候不是剩下的那些学生不回应,而是我没有给他们机会?让课堂慢下来,少些急躁、多点耐心地期待。
汇报顺序的重要性
在王圣昌老师“小数×小数”与翟志宏老师“三位数×一位数”这两节课例中,我发现王老师和翟老师在让学生汇报时,都采用了“方法少的先汇报”的原则。细细一琢磨,确实,如果一开始第一个汇报的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大部分同学想到的方法,那么其他小组就没有说的机会了。因此,在学生开始汇报之前,教师提出的这一要求是多么重要,这不仅仅是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把控,更是一种课堂上的人文关怀。不是学生不想说,而是“别人都把我的方法说完了,我还说什么呢?”汇报的顺序真的很重要,我平时会要求学生不要一想到答案就说出来,我会告诉他们“你把答案说出来无论对错,都掠夺了其他同学独立思考的机会。”可是,小组合作的时候,我怎么又不曾想到,汇报也应该是要有先后顺序的呢?
课堂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
顾志能老师的课例“年、月、日”着实精彩,将近一个小时的课上下来,学生们兴致不减,在台下的我亦是听得津津有味。“生问课堂”,顾名思义,是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顾老师都是让学生主动提出心中的问题,再经历探究过程,观察、比较、计算、推理等数学的思维贯穿其中。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充分基于学情、更真实,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培养。我们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模式,顾老师这堂课让我意识到,课堂不应该是解决教师的问题的地方,而应该是解决学生的问题的地方。为什么在顾老师的课上小手如林?因为顾老师做到了“以生为本”,他是以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为起点,解的是“学生之惑”,学生们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写在最后,三天的学习,有思、有悟。我会将我领悟到的启示,尝试着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想,这就是这三天的学习我所能带走的“东西”。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和优生的互动,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卷入更多的学生?且行且思,且悟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