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力培养与教育
生活随时随地在给人安排考试,人需要通过他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活动来经受住考验。
生活不仅是衡量知识真理的最好准则,也是衡量信念是否坚定,思想和情感是否协调一致的最好标准。
我们怎样在课堂上指导脑力劳动
一个老师需要了解的内容必须是他在课堂上所讲授东西的10倍、20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如地运用材料,才能在课堂上从大量事实中选择最重要的内容加以讲解。
不能把少年的脑力劳动看成是某种脱离教师的一般素养、老师的知识面及其脑力劳动素养的东西。少年的劳动素养,是教师素养的一面镜子。
教学的艺术不是要预先想到课堂上所有的细节,而是根据情况在学生毫无察觉时巧妙地作出变化。
为了满足少年期对抽象概括的精神需求,我们不惜给出大量的事实,却很少对它们进行概括。少年的头脑需要进行沉思、思考和研究。我们曾经思考过,究竟怎样才算掌握知识?很明显,就是要把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某种理解上变成少年自己的东西。要让少年感觉到,知识的获得是他智力努力的结果,他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应用它。如果没有思考式的研究,记忆力就会有“窟窿”,就什么都记不住。
学生越清楚地理解具体事物和概括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观上的体验就越深刻。不经过理解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判断、推论或规律都是记不住的。
激发兴趣的素养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您确信,所有学生都很好地了解了某个问题,那就不需要再用其他方式提问或者复习了。我们力求教授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事实与现象的方法:让少年在思考时,找到自己意识深处那些能成为领会新知识的工具的东西。如果他们长期以来学习都很轻松,那他们的智力就会衰退。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把精神能量用于深入思考,刚好也就让学生进行了无意识意识。不要求记住所有东西,只要记住最重要的东西。
PS:今早的读书摘要中再次看到了“经典永流传”的力量:素养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时代的新产物,而是发展的必需品;深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模式,而是能促进发展所必须人类掌握的一种技能;“贵以专”也是那时那刻深度学习的一种描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