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
这几年各种出租房改造视频大火,各种新职业火爆,开始出现了家庭收纳师,家居设计师,各种关于家居收纳的书籍也是在书店抢眼位置摆放,似乎,人们对于家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像以前一样满足于基本需求,家里各种杂物也是越来越低多,既要满足于日常居住,又要能对家里收纳整齐摆放,还要追去时尚美感。
我自己这几年也是深有体会,总是喜欢各种折腾家里,随着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收纳和美观都是需要你认知去思考的。无意中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收纳,不仅仅只是方法,还有你与家里人的关系,孩子的边界教育,甚至是你内心不安全感的需求,解开这些误区,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看待这个家。
没有一个收纳技术可以挽救一个购物狂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放佛被重重的击醒一样,我们各种烦恼物件的收纳,缺忽略了源头。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那么多东西带给我们的价值在哪里,还是变成我们每一次收拾家里的枷锁。看了好多衣服,穿了一两次不想穿,却舍不得丢,看到新的便宜的又想买。家里十几个杯子,用也就一两个,每一次打扫的时候却又重新拿出去擦灰。究竟是我们在使用这些物件,还是物件在掌控我们。一个购物狂,内心一定是有很大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所以一直给自己不断填充东西,消除自己的焦虑。营造一个想象中的自我。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就算你有多强的收纳技术,买多大的房子,依旧会被物品拖累。
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学习到远比你去给他报可课外培训收获多
如果说到教育,教育最大的影响力还是家,一个浸泡了他十几年的地方,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本身,这种教育沉浸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我们不知道,通过家这片土壤,培养孩子学会做教务,能够滋养他很多美好的品质。
1,自信与自律。一个学会去做家务的孩子,才能体会到平时做家务不容易,保持干净的地板,学会不乱丢东西,当你要求大家一起保持干净的地板以及家里整洁卫生的良好秩序时,他能理解其中的辛苦,也能自觉去遵守。做家务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当你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情,他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感觉自身能去安排和整理家里的事务,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我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很好,这样对于他就是一种自信的培养。自信不仅仅是依靠别人的评价,更多是通过他自己的实践,我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自理,有成就感,也对自己充满肯定,2,建立自己的边界感,多少的熊孩子的养成就是对自己边界感的不清晰,随意侵入变得边界,拿别的东西。而我们需要是尊重孩子的边界,他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让他对自己的房间有自由的话事权,收纳和整理自己的东西,我们不会随意去安排他。自然,当你给你孩子空间和能力的时候,他也学会尊重别人,不会随意去打乱父母房间的东西。3,培养他的责任感,给到他自由的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他能够对自己的房间有话事权,有家里某一块地方有掌控权,负责他的整洁和秩序的摆放,那么他就有责任在他打乱的时候维持他的秩序和整洁,以及管理好的每个物品的归属。就算以后他到外面生活,依旧带着这些美好的品质一直延续下去。
其实简简单单的家务,当我们尝试愿意给到孩子,让他去学习去负责,绝对是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历练。
3,家不是给别人看的,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
什么叫做好的整理,好的收纳,虽然市面上给到很多完美的案例,但终究家还是你自己的体验是最重要的,我们有时候到宜家,无印良品,甚至是家具店,我们都会看到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家的摆设和收纳,美观又时尚。可是你仔细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一些美感的家具跟我们生活的不匹配,例如长期忙碌的我,就不喜欢那些开放的架子,因为我要经常去擦。家里有宠物的人,不适合一些镂空或者毛毡的家居,我曾经买过一个灯,很漂亮,过一段时间,镂空的地方都是猫毛,我看完直接就丢了。如同广东潮湿的天气,买那种草编的家居要量力而行,不然过了回南天都会发霉。所以,家里的物件和摆放一定是适合我们本身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你的家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你的家是为了你和家人建立的,我们不是样版间,我不需要摆放来拍杂志。而收纳的目标并一定是所谓的完美范例,整洁摆放,有些人就是喜欢各种归纳,各种摆放,只要他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不需要符合所谓的标准。重要的是,一家人在家里觉得安全,健康,舒适和自在。
这本书看完有一种超出你的期待,不仅仅是给到我们一些范例和方法,更加深层次去让我们跟内心去沟通,收纳摆设只是表现,重要的是家里体现的是我们内心的需求,我们与伴侣的关系,我们与上一辈的融合,书里面还多更多关于这方面的延伸。
小时候我最印象深刻关于家的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不仅仅只是家里人的关系,通过物品和家务反映到确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结,房子不是家,有家人的房子才是家。如同书里面说的,怎么安排家居收纳,所有都考量一个东西,一家人能感受到爱,因为当我们说到什么是家的时候,他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这个人想到这里愿意回来。因为家永远都是每个人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