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所谓“国学热”在中国已经持续十几年了。虽然有人高调称赞,也有人不断泼冷水,但并不能减少人们学习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情。
毕竟,人是需要精神家园的。当现实世界的各种挑战让人心浮躁不安的时候,能够给人们带来最大安慰的,大概还是滋养了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吧。
究竟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就争论不休。广义的国学就是“一国所有之学”,但这个说法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事实上“国学”这个概念长期而广泛流行,恐怕永远也不能被抛弃。观察实际使用的情形,其内涵和外延大致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近代以来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西方学术及研究方法在中国的传播有关,即所谓“西学东渐”有关系。近代中国学者发现,西学在学术分科、研究方法等等方面都与我们传统的学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有极大的不同,于是发明出一个相对西学的概念叫国学。
中国传统学术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通”则以“类”为前提,即所谓触类旁通。中国传统学术有自己独特的分类方法,并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即四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
简而言之,我们常说的国学,是指不按近现代学术方法分科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或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
大学为什么
许多人知道《四书五经》,却不知道“四书”之首《大学》为何。一般人都知道大学为高等级学校,却不知道大学也为高等级学问。
作为一种学校,中国古代没有大学的称谓。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稷下学宫、太学、国子监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19世纪末开始,中国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于1905年将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等几个等级。“University”早期被译成“书院”,民国以后则译为“大学”,成为高等级学校的正式称谓。
作为一种学问,“大学”相对“小学”而言,指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也就是说,“大学”是大人的学问,是大问题的学问。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影响与价值倍增。
大学三纲领
《大学》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所谓三纲领,既是大学之旨趣、方法,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具体而言,三纲领也是分为三个步骤和三个层次:首先是认识层次,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人性本善,具有天生的灵明的德性,要自觉地加以彰显。其次是行为层次,要在行动上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也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的新人境界。最后是结果层次,即达到自己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
要实现“三纲领”,大学还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具体路径,也是为人们搭建的人生进修阶梯,对中国人的道德集体无意识发挥着持久不灭、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孟子·尽心下》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三纲八目”对国民人格心理塑造的最适切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