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除了感到幸运还特别感激。
主办人
晚上在“蓬蒿剧场”参加了一场名为《小牧和太郎的工作营辞典》的慈善分享会。蓬蒿剧场的创办人王翔老师,是一位有趣的长者,如今年至六旬、走路脚下生风,依旧有着青年人的澎湃与激情。他坚信“生命中必须有善和美,且善、美与灵性永远在一起”“公益是最大的艺术,艺术是最大的公益。”在2016年与蓝天野、徐永光及朱小斌创办“北京蓬蒿公益基金会”,支持民间戏剧和小剧场建设,并支持社会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的艺术教育。
进场前我并不了解这是怎样一场分享会,但因为之前观看过蓬蒿的剧目而令我眼界大开、印象深刻,所以这次有时间,不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去见识见识。
分享者
因为是小剧场,舞台与观众离得很近。一个长腿英俊的男子坐在椅子上,操着日式音调讲着中文,聊他的工作。旁边坐在青春洋溢的主持人和另一位相容老朽的长者以及日语翻译。不同年龄阶段的四人坐在橘色的灯下,场上一派祥和。
原田燎太郎
正是说话的男人。大学毕业时因为找工作四处碰壁,以为自己是个不被社会需要的废人。却有幸遇到一个中国人前辈,把他引领到如今的事业上——到中国去当麻风病志愿者!
他们帮助麻风病人建设家园,像对待正常人一般与他们交流、相处,为他们提供医疗复健。太郎当时一句中文都不会讲,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开展志愿活动:与麻风病人同吃同住,一起抽烟、一起劳作、一起喝茶。逐渐与这些真正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建立感情与信任。太郎也在这里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太郎的每一次离别,都是大家难舍难分的时刻。尤其是对于麻风村的老人们,他们怕每一次的告别都是最后一次相见。这幕场景深深刺痛着太郎。越是参与其中,就会投入越多的情感。太郎在2004年成立公益机构“家jia”工作营,通过让更多的当地青年参与志愿活动,而让更多中国本地人开始接触这些被禁锢在“孤岛”的人群。因为即使康复者们,与日本、韩国的志愿者相处再融洽,与自己身边的人始终格格不入也是寸步难行的。
工作营成立初期,由于太郎日本人的身份使得机构被定义为“非法组织”,政府不理解他这个外国人的行为,警惕而小心地“关注”着他的举动。他到当地大学宣讲,之后就有学校提醒学生不要受蛊惑,因为他们是“非法”地下机构。
太郎的事业发展艰难,直到2012年才获准注册为公益性青少年服务中心。太郎也因为与中国的情感逐渐加深、娶了中国媳妇,而定居中国。
如今“家”工作营已在华南五省的68个麻风康复村和19个山区学校开展了超过800次的志愿活动。
小牧义美
这位我眼中的“老朽”,其实才是本次分享会的“主角”。他今年84岁,人们尊称其为“小牧伯”。为此次分享会,特从日本赶到北京。舞台中央,他头带鸭舌帽、嘴巴干瘪,瘦小的身躯几乎缩成一团。尤为突出的是他变形的手关节拧在一起,无法张开。在他的自述中,我才得知,他本人正是麻风病康复者。
说到“麻风病”,我所有的认知来源于童年看TVB古装剧的经历,知道那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患病的人会被抛弃到孤岛上与世隔绝。他们面貌可怖,身形残缺,被世人所不齿。
小牧伯正是亲身经历这一切的人。17岁患病,哥哥和妹妹受牵连被无故辞退回家。邻居对这一家人指指点点,最后他被母亲抛弃在前往“麻风村”的火车上,才意识到自己身患可怕的病症。
抱着“想要活下去”的信念,他在康复后投身到帮助麻风病人的队伍中。决心通过自身行动,努力破除世人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去学校做演讲,让孩子们树立正确观念;到县政府谈判、到卫生所提议,为麻风病人争取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生存环境。
03年原本来华旅行,途中想看看这里的“同类人”,却发现这些中国人不仅生存环境恶劣,且毫无医疗服务,心痛而归。05年联系到志愿者太郎,一起加入麻风病人的护理工作。即使现在年至耄耋也未放弃。
志愿者们
当时我不知,坐在台下的竟有大半是过去参加过“家”工作营的志愿者们。大学时期,随太郎进入一个个麻风病康复村,为村民盖厕所、修路、做农活、医务护理。一批批的热血青年通过这里的志愿活动,为他们走上社会前,在心中种下一颗颗温暖的种子。如今天南海北,从事各行各业,或继续志愿工作,或珍藏青春记忆,今晚到访者相聚一堂,对过往的日子举杯喝彩。我看着这些熠熠生辉的面孔,心里赞叹道:“多么耀眼啊!”
策划人
其中就有今晚的活动策划人慧慧。这个娇小的南方姑娘,自高中时就开始了志愿工作,与当地麻风病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虽现在身在北京工作,但心中一直放不下这个特殊的群体,于是一场宣讲和分享的慈善相聚会,在一个个念想中落地生根。也让我这个之前对此完全没有概念的人,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关于麻风病
对麻风病的误解
一、麻风病是由于麻风杆菌在体内破坏神经系统和各自器官组织,导致身体出现残缺。身体出现残疾后,即使后来病菌消除,病人康复,但神经和器官组织已被破坏,身体无法修复而被误认为疾病无法治愈。
二、由于消毒过于严格,而被世人误以为具有强传染性。其实需要具备麻风菌和麻风易感基因,二者缺一不可的情况下才会发病。而对于一般抵抗力较强的人不易患病。
如上文所说,我对麻风病的认识只局限于港剧的剧情片段,我从未想到如今世界上仍有人因此而饱受折磨,特别是有自己的同胞们。他们由于被隔离而实质上被“抛弃”,一群人如蝼蚁般自生自灭。那些希望幻灭的病人们以自杀终止痛苦,活着的人们因为淡出社会视野而成为“隐形人”。
正如太郎所说,日本如今对麻风病人有很好的医疗设施,并非开始就有。是一批批患者和家属去谈判、静坐,引起政府注意,才一点点争取来自身的利益。
如今中国在这些志愿者的努力下,也引起政府的一定重视,是这些可爱的人把曾经游走于社会边缘的人一点点拉回到人群当中。
正如太郎所言“麻风病人不是社会的累赘而是财富”,健全人反而因为与这些身残志坚的人们接触而净化了心灵,他们见证了一个个不愿输给命运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获得帮助的其实是帮助者。这或许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实写照吧。
分享会尾声,84岁的小牧伯颤颤巍巍起身,给大家演唱他们在康复村与村民开party时的经典曲目----日本民歌《琵琶湖》。令人惊讶的是,他矮小身躯里迸发出中气十足的嗓音。他陶醉地清唱着,歌声在安静地剧场里回荡。
“我生长在这大海上
常常漂泊在四方
有时我游历在异乡
倍感惆怅
湖面波浪起伏
水雾迷茫
滋贺再见
我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