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上映,一部大作实际上就是讲述一个白人给黑人当司机的故事。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却成为了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它能带你穿越历史,回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即1962年的肯尼迪时期,去感受那个马丁路德金曾为种族歧视奋斗的社会环境里。
男主角的老婆,曾经请两个黑人上门修煤炉,顺便给了他们两个崭新的杯子喝茶,但当男主角看到这一幕,直接把两个杯子丢掉。但最后他却居然成为了一位黑人音乐家的司机,并协助他完成了在美国南方的巡回演出,而这些地方可都是歧视黑人,这里的黑人做农民、做服务员,住在贫困区。
而他的观念转变,还是在于他接触到的这位音乐家,有品味,有讲究。影片最经典的地方,就是男主角买了炸鸡,放在副驾驶位上,手一抓,拿给坐在后座的音乐家品尝,结果音乐家似乎觉得很油腻,一直拒绝着不迟,最后他不得不吃,因为主角威胁他再不吃,就真的把炸鸡扔给他。但是吃的场景,更有意思,那他是怎么吃呢?是两只手捏着炸鸡吃。他有洁癖,特别怕脏,还怕油腻,还怕没东西垫着,让炸粉掉到车里,尝试的结果呢?嗯,真香。
电影里没有直说他为什么不喜欢吃炸鸡,或许也可能是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炸鸡可能隐约和黑人有关系,因为后面还有个场景,主人招待音乐家时,特地做了一大锅炸鸡,音乐家满脸尴尬,但只能摆出尊重的笑,但是他鼓掌的零碎感,透露出他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所以我认为,炸鸡可能包含的是种族歧视。而且这也是从另一方面突出音乐家的使命感,即为什么他明明可以在北方享受尊重的弹琴,但是他却要奔波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他宁愿忍受着主办方不让他在家里解手,居然得去在花园里一个破落的简易木板卫生间的歧视,但是他在请求无效后,还是花了40多分钟,回到酒店上洗手间。为何片面叫绿皮书?因为绿皮书是记录的是美国南方给黑人专用的餐厅与旅馆,看上去是绿色的,实际上和红色警示牌没啥区别,反正黑人和白人就是不一样。他还不能在店里试西装;还不能在他开音乐会的地方,和普通人一起正常吃晚餐。
但是,他都忍受了,他可能没有马丁路德金那么伟大,但是他用一身西装,配上一次又一次的倾情演出,去证明黑人也是普通人的这件事,正是他活着的意义。种族平等这件事情,不仅仅马丁路德金,曼德拉这些伟人的努力,还有着像音乐家这样,被忽视的力量,他们为黑人争得了尊严。
咱们很幸运,没有生活在这样种族歧视里,哪怕仇富与笑贫再多,在这些面前都不算多大的事情,但是也因为有这样强烈的对比,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有多么不易。
看一部电影,就是在感受一位长者在和你讲故事,而通过故事的体验才能链接自我,去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我真正所要追求的。电影给予我们了解更大更复杂的世界,也让我们了解当下的幸福有多么来之不易。
所以《绿皮书》正是这样传递希望,感受幸福的好电影,它值得你去细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