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叶扬老师的讲座,从《荷马史诗》到《中国四大奇书》。每次听老师讲课都是一种享受,他博学多才,讲课生动有趣,特别喜欢听他讲诗词,总是能感受到那种属于诗的律动和美感。不过今天收获的还不止是这些。老师提到了我们为什么读文学,怎样读文学?这个问题,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他说在大学里教学的时候,他总是跟学生说自己上课不会去涉及文学体现的思想,伦理,道德,教训……如果他们想学这些,应该去读“哲学”而非“文学”。在他看来,“文学”就是单纯的语言表达,我们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应该追求的是,属于“语言的本质”,是“艺术”和“审美”的契合。
“艺术”和“审美”是文学中的两个方面,“艺术”代表的是创作者,也就是作者的表达,而“审美”则是接受者,也就是读者。如同纳博科夫评论果戈里的文字“是语言,而不是思想理念的奇迹。”如果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是带着要去总结中心思想的目的,肯定是无趣的事。
《荷马史诗》中,游吟诗人的叙述完全是客观陈述,不带任何主观判断。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在心中辨别善恶,带有个人喜好。正因为作者的客观中立,才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去欣赏作品,体验阅读的乐趣。
想想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从小就要孩子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对小朋友来说,很多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人和事,如何来做价值取向和判断。为了考到好成绩,孩子被禁锢在标准答案中,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孩子的阅读习惯。
喜欢读书的孩子,多半会选有趣的故事或知识性的绘本,这些文字中没有太高深的思想含义,但他们读得轻松快乐,我觉得这就是阅读的可贵之处。读到的故事让孩子进入了别人的世界,读诗词让他们更直觉地感受韵律之美,而诗词背后的伟大思想,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吧。
记得有一个朋友问过我。当初读那些心理学的书,真的对自己有帮助吗?说实话,当初并没有感觉,但是看过的文字慢慢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我的做事风格。能够有今天好心态,很大程度是看书给我的影响。在自己很低潮的时候会选择读一类书,与其让坏情绪泛滥,还不如学点有用的东西。这种排遣方式对我而言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
记得学营养师时老师说过,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都会经过身体的转化,影响健康。虽然我们没必要搞清楚有多少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但吃得杂一点,摄入的营养物质就会更多元,是对健康有利的。其实读书就跟吃东西一样,多点种类,不挑食,就会对身心有益。
悦读是我一直奉行的读书方式。自己读书就是快乐,每次买到新书,比什么都高兴。读书不带功利性,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只是单纯的享受过程,体会在文字中那些丰富的生命力。就像老师说的学习文学,就应该注重它的“艺术”和“审美”,体会“文字”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