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导师的家就有种特别舒适和亲切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这是个人类学家的家,没错!
首先呈现的是历史的纵深感,比如,装修风格是90年代的,有些家具是80年代,有些家具是典型的90年代中国家具风格。有些家具是中式的,有些又是欧式古典的。关键在于,它们那么和谐的相处在一个空间里。
而且每件家具和物品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利用。除了历史的时代变迁外,那些小饰物又有着不同的地域风格,有的来自云南,有的来自欧洲,有的来自美洲,有的来自东南亚。
随着去导师家的次数增多,和导师聊起,还可以了解这些小物品背后的故事。有时我会刻意的提起她家里的一些小物件,然后听导师说她与每件物品的故事。有外婆传下来的木箱子,
有妈妈留下来的柜子,
有代表着姓氏的首饰架,
有在美国古董店淘的瓷瓶,
有初入收藏小店被坑的木雕画……
在她的家里,物品不仅是单纯的物品,背后总有着她生活中有趣的经历和她风趣可爱的生活态度。最有趣的是她还会给家里的一些小摆件取名字,有两尊佛像,分置在客厅不同的角落,有尊佛像神情自在,就给她取名自在姐
还有尊佛像,姿态高贵,就叫她高贵君
我推荐她去网易严选购物,她买了双简约舒适的平底鞋,基本就是我的风格,就叫她钟琳鞋。我听了后乐不可支。
现在人对物的态度似乎有浮夸浪费之嫌,导师却大不相同,她是个马大哈,经常损坏些小东西,但她从不随意抛弃家里的物品,有些瓷器破碎了,也依然以破碎的姿态留在她的家里,那里保留着她的生活印记。
刚买回的茶具不小心被摔坏了盖子,她就从原有的茶壶那找一个大小合适的放上,也很和谐。
东南亚带回的木雕不小心被学生碰坏了,她也小心粘好。
对每一样物品都满怀情感,将其以最合适的形式展示出来,“物尽其用”就是如此吧。导师的家和日常与导师的相处让我对自己过去浪费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反思,也逐渐去欣赏自己已经拥有物品的美感,尽量的做到物尽其用,在这个消费社会中理性的选择自己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