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常被朋友们冻成狗的吐槽和大雪纷纷的照片刷屏。一切就好像是昨天一样,我一身羽绒服裹成北极熊,一脚深一脚浅踏着雪去上学。寒风里我暗暗下定了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到温暖的地方去。
对,我选择加州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暖和——那里不会有零下二十度的冬天,飘到四月份的雪花,还有一步三打滑的路。
然而,对于我这么个大学到研究生都是英语专业的文科狗,加州的阳光在那个时候看来却是如此遥不可及。 硅谷、IT...这些东西我之前压根儿就没放进过人生规划里。
在来美国前,我一直想当个作家,也一直认为自己会当个作家,毕竟从小我就属于那种特别爱看书讲故事的小孩儿。我妈说我三岁就站到动物园对着天鹅做打油诗, 小时候晚上不睡觉打个手电筒蒙在被窝里偷看书把眼睛愣是看成了近视, 放学了不好好写作业底下垫着格子纸编小说,现在想想觉得自己真是对这些东西有着近乎偏执的热情。我的父母都挺不容易的,不管我那些时候是多么的出格,是多么对升学大业不管不顾,他们总还是咬着牙顶着压力, 拉着我向正轨上走。同时他们又十分开明,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的兴趣,视我的天赋和爱好为与生俱来的财富,支持我坚持我擅长和热爱的事情。
迷迷糊糊跌跌撞撞,不开窍的我上大学了。在理工科见长的学校里我上了个英语专业。理工科学校的外院基本就属于边沿透明区,没什么人会拿你当回事儿。但既来之则学之,重点大学学风好平台广也不乏机遇,把握住、利用好也能达成自我提升。
大一下半学期, 学院来了一位美国修辞学教授做讲座,他介绍说美国很多高校专门设有professional writing专业,旨在培养沟通、信息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我忽然意识到,原来周围人一直说的“只能饿死人”的作家行业也还是有市场前景的。讲座听得我真是心潮澎湃, 觉得自己坚持和热爱的东西可算是有地儿发光发热了。不久,学院举行了交换生选拔考试,我人品爆发得到了去那个美国教授学校交换的资格,那位教授也成了我当时的导师。
12年八月,啥都不懂的我跑到美国交换了。当时就是冲着学写作去的,本身自己也并没有对美国课业繁重程度有什么客观认识,稀里糊涂一股脑选了四个writing的课加一个教授的独立学习,涵盖了专业写作、小说创作、学术写作、修辞学,弄得教授直喊“Stop, no more, you will die in homework”。选课一时爽,上课火葬场,和国内比虽然我课门数少,课程表上看着空(那时候我周二周四没有课),但实际上一周基本都没什么休息时间,50+小时学习是标配,作业堆积时候基本60、70也是有可能的(当然我知道很多牛校里同学们都是这样,甚至更累,只是自己毕竟之前没这么学过习,头一遭也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学习了)。尽管每天被大量reading和作业包围,但是那是我大学四年里最充实的时光,因为我自己知道每天我都在汲取新营养,在做我衷心热爱的事情。 因为爱,就不知道累了,因为爱,就更懂得珍惜和坚持。
那个学期我的英语听说读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质变,更重要的是我通过学习不同的课程对写作有了更多元化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写作嘛就是讲故事写小说呗,来这里上了个课叫introduction to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writing,发现以前自己把写作想窄了。人家把写作不当写作来教,而是当沟通来教,说话写东西归根结底是为了把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受众,怎么才叫”有效“呢?第一你得了解受众,知道写给谁,知道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在这基础上,你就要思考怎么才能把信息输送到人家的天线接收器上,怎么排列文字,怎么运用逻辑,甚至于怎么设计你最后文章的版式,每个点深追下去都是学问。这门课上我们尝试了不同文体创作:商务文章(提案)、新闻文章(人物)、科技写作(科普文)还有说明书写作等,实践中,我越来越明白写作最核心的意义:沟通,沟通,有效的沟通。
一个学期的交换,我更坚定要学写作,我就是喜欢,特别喜欢。
就是这种热爱,研究生时候我又回到了这所学校攻读专业写作方面的硕士。比较幸运的是,由于之前交换学习成绩优异外加我申请时候各方面硬件软件条件都不错,我拿到了奖学金,学费上免去了很大的压力。当时选择学校时候还纠结于一个名气更大的藤校,项目排名基本是全美老大,但是高昂的学习生活费用让我不断倒抽冷气。
记得申请时候同专业的同学都在积极的换方向,大多数往商科上靠,只有我执拗地坚持学写作的想法,有的人看着我摇头:“你一个英语专业的跑到美国学人家的英语,学得过么,就算学得过,又怎么谋生呢?”是啊,不光外人这么看,我自己从选择这个项目起就明白CS专业那种一毕业工作就能回本儿的事儿与我八竿子也打不着,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别让我爹妈太下本儿了。 本着少花钱办正事儿的原则,选学校时候奖学金确实起了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我交换的学校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成绩斐然, 什么专业都会沾点计算机,写作方面专门设置了technial writing /information design这个小方向,是美国最早开设这种项目的学校,排名也一直前两位,也许去接受一下科技熏陶还能在追求人文之余学点hard skill,况且这个专业对于写作生而言还算好找工作的,起码养活自己吃饱饭再追求我热爱的文学事业。现在看来,就是这个一闪念的想法,给我之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14年8月,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城市——夜晚河上斑斓的光影,道路上呼啸的汽车,桥头闪烁的霓虹,起起伏伏的山坡,一切似乎都还是从前一样,只是那时候的我不知道,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场景下我将会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这里插一嘴,通往硅谷这条路上,我没有转过CS。确实,我的学校有着很浓的CS氛围,更疯狂的是这里转CS的Trend: 不管什么专业学生的都想转CS,那些一年半载就转型收获硅谷offer的故事也是满天飞着。当时经常一起玩儿的朋友来自不同的项目,有几个学机械的朋友从刚来就念叨着要学CS要学CS,在上学前就开始提前下课件敲代码刷leetcode了,在我一个文科生听来这都是天书,觉得无限高大上。大家想转CS的原因只有一个:好找工作。对于CS,我也没想过要转,听他们说CS我都听不懂,从小我这数理化不灵光的脑子,我自己看过一些公开课也明白自己的斤两。之后看我那些转CS的朋友们夜以继日的学习、上课、刷题,我也暗暗侥幸自己没有铤而走险,毕竟自己不如人家理工基本功扎实意志坚定,人家理科生尚且挣扎,我如果生生把时间全投进去转或许会得不偿失。
我总是觉得什么专业学好了都能有机会,有很多时候跟风跟错了,在不适合自己的路上走反而就偏了,还不如在把本专业学好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延展一些技能,扬长并适当补短。本科时候我是这个策略,研究生时候我还这样。事实证明,这个路数我算没有走歪,至少给我带来了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下面具体说说具体怎么做,也许不适用每个人,但都是我的经历和感受:
学好本专业:
还是那句话,什么东西学到极致了都会给自己带来机会。CS一样,写作也一样。
记得那会儿我妈妈给我分享了一篇文章,大概是说剑桥大学发现语言和写作决定人发展的潜力。这世界上会写字儿的人不少,会说话的也不少,但是能合理有效利用这两种媒介的人却没那么多。把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受众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硕士期间,我一直在努力提升这种能力,也从中体会到了写作之奥妙,每一堂课都在不断刷新我对于写作的认知。Style课上,我明白了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不同情境给人带来的观感差异,模棱两可的名词化动词会让文章变得晦涩生硬,逻辑断层的语段让人读上去是如此地前言不搭后语。Advanced Journalism课上我明白了,storytelling是人类从古至今最强大的能力,令人信服的故事能改变人的思想影响社会发展的潮流。 Technical writing课上我明白了,言简意赅这件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如此珍贵,信息图示能够将鸿篇巨著浓缩在几寸屏幕...我所学到的,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通常定义的“写作”范畴。那时候我们的advisor经常说,你们要成为communication expert,你们要比其他人更懂得沟通,从小事做起,写email,写note甚至买东西和人聊天时候都要记得有效地去沟通。
这样的训练让我受益匪浅:在做CV、完善linkedIn的时候我会更多考虑怎么简明扼要直击重点,排版清晰突出关键;career fair上和recruiter交流时, 我也更懂得要直入主题,寥寥数语呈现个人特色;interview follow up上,我也明白礼貌措辞, 偶尔穿插幽默,呈现一个得体、自信、轻松的状态。
此外,因为我们专业同学都是美国人,平时和他们混我也把口语练得越来越溜,这也对我很有帮助。英语好对事业发展真的有很积极的作用,记得前一段本科学校校友湾区聚会,来了美国二三十年的老校友讲起中国人在硅谷公司的一些升职瓶颈,都提到口语这个拦路虎。是啊,上学时候中国留学生都挺喜欢扎堆儿的,理工科专业美国人也学不太明白,经常看到有的专业就被中国人印度人包圆儿了,在这个环境下,很多学生学了硕士掌握了一身的硬技术但是英语还是哑巴英语,找到工作后和美国人沟通还是成问题,磕磕巴巴的口语,满篇chinglish的书面表达是很难在职场上凸显自我的。相比而言,印度人一般英语都特别好,虽然有口音但是人家说得快还敢说,这么一来技术和表现相结合,也难怪那么多老印登上了硅谷的权利顶峰。
发挥英语专业的优势,提升有效沟通的能力,小小的写作专业也给了我宝贵的财富。
给自己的能力加点料:
学好专业是个前提,然而对于一个在美国人堆里学写作的中国人,单单学好专业却还不够,关键问题就在于和native speaker比你完全没有优势。 我的导师是个日本人,MIT博士,在美国呆二十多年,他总是告诉我咱们外国人不管怎么学英语,写得多好都不可能和native speaker一样,必须得有点其他技能凸显自己的特色才能有一席之地。我当时就想了,光靠writing拼不过老外,那就得在别的方面使使劲儿。
之前说我们专业是和design合办的,因而专业设置了不少design的课程。第一学期我们就有一个design学院开的必修课communication design fundamentals,就是比较基本的一个培养平面设计感觉的课。课上我们接触了Illustrator一类的设计常用软件,并且制作了海报、杂志页面以及信息图,了解了基本的配色原则、设计概念等。因为都是写作专业的学生,大家大都没怎么碰过设计软件,上课时候身边老美总是抱怨不迭,但是我学得还是挺开心的,因为从小比较喜欢画画儿,我发现自己还有点这个感觉。在这个全班平均成绩基本是B的课上,我捞了个A。学期末我的日本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觉得你Design上有sense,如果将来你往information design上下下功夫,也学点用户体验方面的东西,能给你tech writing事业起很大的帮助。”
他这番话听得我精神振奋,当即回去LinkedIn Job栏里搜了一串technical writer的job description。嘿,正如教授所说,好些叫得上名的大公司对technical writer的要求里都提到了graphic design/information design,user experience research等等, Google, FB一类的公司有些还要求一些coding技能。我当时自己整理了一个excel表格,把我当时搜索到的公司的description都摘了下来, 最后整理归纳了一系列technical writer需要会的工具和基本能力要求,依照这个自己制定下两学期的学习规划。
有的放矢地拓宽能力,真的能更高效。接下来的两个学期,我学习了information design和multimedia design,在做project中不断熟悉工具,更重要的是了解怎么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阐明庞大的信息,渐渐将设计和写作融会贯通起来。 我去学了个web design,自己从头开始做个网站,从用户调研到最后coding,不会了就问问助教,google一下,也学会了关注一些技术博客,平时也喜欢在udacity等MOOC上学习一些新的front-end技能,就这么样这门课我竟然拿到了A+的成绩。我也学习了现在technical writing的常用工具,并在暑假实习时候加强了对这些工具的熟悉。同时我也去学习了一些user experience research相关的课程,对现在的用户调研、数据分析都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最后一个学期,在导师建议下,我上了一个engineering学院开设的工程设计课,和工程师们一起进行产品设计,我在里面担任doc lead,帮他们最后整合报告、设计manual和最终的展示图,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writer & designer怎么在工程师团队里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
和所有人一样,学新东西的过程总是掺杂着各种小困难,但是learning curve这件事在什么时候都有,没有可抱怨的,想办法使巧劲儿,多问问自己多研究一下,总归都是可以解决的。 目标明确了,一步一个脚印走就好。
学这些东西,我固然是不可能和科班出身基础扎实的大神比肩的,两个学期,我觉得我能说的也就是自己试了试皮毛,但是有这些能力放在简历上确实帮助我在和native speaker竞争时候多了硬实力。记得刚来上学时候,第一次career fair,,身边中国同学都是CS的刚来啥都没学呢就能攥一把面试,好不容易碰到个要tech writer的IT公司一看你是个中国人基本就是哼哼哈哈过去了。待到第二个学期我准备更充分的时候,一些公司的recruiter已经有耐心听我自我介绍,不会直接冲我微笑握手说拜拜了,有些更nice甚至愿意看看我的portfolio.再到暑假实习回来后的那个学期,新技能get更多,已经不用我自己投简历,有HR愿意直接联系我给我面试了。最后我拿的几个offer,也都是HR直接联系的,最后十月就定了工作,踏踏实实地准备收拾东西去暖和的硅谷过冬。 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反思,再改变,再反思,循环往复中见证自己的成长。
北美留学声的Leo老师从一月开始约我写写我一个文科生是怎么跑到硅谷工作的,然而搬家入职忙忙叨叨,文章竟然从一月写到了三月。借由约稿,我得以回头梳理一下自己刚过去不就得硕士生涯。想想真的很感谢这一年半。对照我刚来时候的简历和现在的简历,我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些密密麻麻的新能力新项目是在这短短三个学期实现的。对于自己的工作谈不上满意但是算不失望,说得上名字的大公司也算稳定,能给我自己前期一些沉淀和积累的时间。
当然,这一年半我过的不轻松,学习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知乎上总是看到什么多长时间可以从零可以精通某某技能的提问,现在很多人把学习想得太容易,好像什么都可以速成,太多“零基础速成编程大牛进硅谷”之类的故事让人变得越发浮躁,忽略了学习本身要求的知识积累和反复练习,以及一部分人那无可替代的天分。我们能做的不是做梦,而是脚踏实地走好学习的过程,那些停留在YY里的空中楼阁能少想就少想,不求精通新技能,但求入门能入得扎实一点,过程好了,结果也就水到渠成。
至于我的作家梦,不要担心我的朋友们,她一直都在。现在的我很开心,因为找到工作后我下班之余又拿起了我的笔写我爱的文字,记我身边的故事。快乐,真的就是这么简单,能吃饱,能持续学习,能有时间做自己的爱好。
硅谷午后的阳光灿烂得刺眼,让我看不太清前方的路。之后怎么样,我还需要自己去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