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因为在阅读组做志愿者,先要对自己狠一点,所以把书架上搁置未读的书排起了计划。9月底,我慢慢感受到计划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于是反思原来自己读书存在很多误区,希望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01
误区一:只读感兴趣的书。
以前读书只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读,比如王小波的、三毛等。那些时间管理的、数学类的、金融的也买了不少,但读得时候总是下意识地往后拖。这次主动计划读书就把他们提到日程,感觉这个月的读书效率比较高。
反思这种对比,以前的思想究其本质还是懒惰。总是过于在意自己的兴趣,好书就容易被忽视。这样读书的范围出现偏科。这些看起来不太爱读的书,读着读着一样会有了兴趣。而且就算是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一样也会有不喜欢的章节和地方,这样读书会让自己绕道而行。所以拿兴趣来说读书不需要计划这个事,本质都是一种自恋。
误区二:舒服的读书姿势。
姿势是一种读书的态度,好的姿势也会带来仪式感。以前读书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躺着、仰着还有趴着。而且读到有趣的地方还好,读到无趣的地方,书则是最好的催眠工具,甚至打盹的时候,书还会砸到脸,成了名副其实的打脸。况且能够让一个躺着读书的人读着读着就坐起来不睡觉的书真的不多,有印象的这辈子目前就发生一次。(彻夜通读的,是《穆斯林的葬礼》。)计划读书,要求心神合一,效率高了,就会多记很多笔记,随时拿着笔,有所收获的地方划线标注,写些感悟。所以仪式感可以使读书更投入,更自律。这种读书做笔记的方法也是从李笑来老师那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学来的。
误区三:读不下去就换书。
以前一本书遇到晦涩的地方没了兴致,就扔到一边读别的去了。时间久了,读了一半的书满满地堆在床头。而且读了一半扔下的书没有记笔记,不系统,读过也没有剩下什么,成了低水平的勤奋。学会计划读书以后,外面就只会放一两本书,一本是计划内要读完的重点书籍。一本是休闲怡情养性的计划外书籍,用于晚上劳累的时候放松一下。书架上也非常清楚 ,读完和没读完,不会出现中间地带。
误区四:一本书读完用很久的时间也无所谓。
反省上述缺点后改变策略,一本书坚持读完。但碰到那些晦涩难懂的地方,兴致减弱,读得速度就很缓慢,读完一本书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如果读书有计划就不一样了,读到晦涩难懂的地方,可以标记并略过,坚持往下读,不至于停滞不前,保证整个计划的正常进度。不懂的地方,以目前的认知水平,读得再慢,还是不会懂。等到合适的机缘,可能再看又会懂了。
误区五:书读完就算结束。
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因为在写得过程中,很容易检验自己读书的水平。我常会有这种感觉,写着写着就发现写不出来,因为一遍根本没读透。写读书笔记可以检验读书效果。
前面讲过了记笔记,现在就有了用处。回头翻翻那些已经标注和划线的地方,可以很快进入回顾状态。书就读薄了,很多铺垫的话都可以视而不见,只看到重点和精华。写笔记的时候,二次三次回顾,只有读懂了,才能写出好文章,这本书才读到了家。现在很多拆书帮,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就是只留下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就算是以后会有遗忘的,再读读以前的读书笔记,可以很精确娴熟地回顾运用了。读书笔记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欣赏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02
计划能使自己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的节奏。(不想知道怎么来的,只想知道怎么没的。)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突如奇来的事情会打乱生活节奏,有时候情绪的不可控也会影响阅读的心情。因为有计划,潜意识会让你继续前行,因而不会因为生活忙碌而忘记了读书,或者情绪低落就索性不看书,一般的生活波折都能够应付过来。笑来老师说,时间不可管理,我们能够管理的只有自己的注意力。而计划,就是有意识地提前做好注意力支出的准备。如果计划是一个周的,这一周是过得好的;是一个月的,这一个月是过得好的;是一年的,这一年是过得好的。是一生的,这一生是过得好的。柳比歇夫就是这样计划了一生,也是很好的一生。(可以参考柳比歇夫的奇特人生)
03
将读书应用于实践,才有意义。
尚德机构创世人欧蓬说:“对我来说,我一直觉得看书是最有效率而且成本最低的自我教育方式。基本上我所有的学习都是靠看书、思考、做事”这三种方式完成的。
而我主要是完成了前两步,第三步却太少。
吴军老师今天的硅谷来信说:
武志红老师说,改变从体验开始。
以上是我个人这一年的读书的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结束。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请点赞!如果觉得对你有用,请随意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