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困惑
文/郭静静
从教整整三年,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到底难在哪里?
如果按照山西省中考语文题的题型来分,未免有些拘泥形式;如果按照教材的单元来看,又难于连成系统,况且,我对于中高年级的教材接触基本等于“零”,突发奇想,我且按照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的基本能力再度思考这个问题。
四种能力中,私以为位于第一位置的“听”,并非英语听力那样着重考查听清、听懂,而是“获取”信息的意思,是“识字、写字”的意思,这样恰好与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的阶段性目标相印证。这一能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同时也贯穿所有学段的始终。在日常的考试中,语文试题的第一题通常会考查学生的识字能力,照应课标中“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这一要求。那么,对我的学生来说,即便是这样最基本的语文能力,他们尚且还不具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会主动接触甚至自动忽略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是原因之一,但我觉得他们对于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文化的陌生,才最为关键。在考试中难以辨认书法作品中的文字,也不足为奇了。
“读”,在我看来是最重要也会最难的一种能力,因为我觉得“读”不光是信息输入,更重要的是消化过后的输出。读,可以是默读、通读、熟读、朗读,当然也可以是“理解”。这所有形式当中,同学们会自动默认读的形式是“朗读”,因为小学一直都是这样训练的。不过,切不可以认为学生的朗读经过六年的训练,会在初中得到质的飞跃,确实也有读得非常好的学生,但很少。考试中偶尔会遇到考查学生朗读时语调、语速、情感的题目,我觉得这些都是学生在读懂文本,至少结合语境的情况下,作为母语学习者自然而然应该产生的语言惯性,不需过多讲解与分析。
抛开朗读不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应该才是最难的地方吧。在课表中,对于阅读的阶段性要求还有很多项,据我粗浅的理解,“标准”是按照不同文体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要求。众多专家学者,对于阅读的研究已经很多了,我最感兴趣的反而是“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这一项,这个能力对我来说也挺难的,更不用说学生了。记忆中,我是在大学才有了阅读计划和学习规划,中学时期也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从不曾自己思考过阅读计划。从教之后,每个学期,办公室的老师都会集体讨论“帮”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我的学生相较于我,就尤为幸运了。不过,也许我这个学生时代成绩不拔尖的过来人,是不具备参考价值的,但我却觉得自己的状态也能勉强算得上是大多数了。
那阅读的难题,又应该怎么来解决呢?打下这一行字,我忽然就想笑,因为这个问题就相当于每次有家长问我孩子应该怎样提高语文成绩,我的回答始终都有且只有一个——多阅读,常写作。阅读难题的解决,也有很多理论性的方法,但大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过,三年的经验与不足告诉我,学生的阅读,应该从我的身上找原因。如果说自己打小语文就好,那确实有点凡尔赛的嫌疑,但我仔细回想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确实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传授给我的学生,说侧面验证了我的语文老师们润物无声也不为过吧!
这个假期,我下决心再读《红星照耀中国》,过程中做了一些笔记,读的时候也想到应该怎样去和我的学生交流,和他们交流那些具体的问题。也许和学生有了沟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读书学文章,才能理解他们的难处吧。纪实文学作品不同于小说,又是外文翻译过来的,我读着不容易,学生恐怕也会畏难。
至于“说”和“写”,我还需要有再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