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季子然是鲁国人,他问孔子说,请子路和冉求两个人出来做事,他们是不是够得上做国家的大臣?孔子说,我还以为你问我其他什么特别的问题呢!原来你是问子路和冉求这两个人的事啊!我告诉你,真正的大臣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一个人自己有理想、有思想,去辅助一个主君,使这个主君向着理性的标准、理想的主义、仁道的思想这条路走下去。假使这个主君听不进他们的意见,宁可算了不干,也不会违背自己的理想。这是“大臣”为行道而来的风格,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功名富贵,不为做官、不为待遇。
至于你问子路和冉求这两个年轻人,他们确实是人才,是具臣、能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通,很能干,很有才气,也很有气节。季子然说,这样说起来,如果请他们出来做事,这两个人会绝对服从啰!绝对服从,不一定是大臣。孔子说,并不是这样,他们是具臣,你如请他做事,他绝对忠实,绝对尽心。要说绝对服从也是有限度的,你如果做背叛道义的事、背叛国家的事、背叛社会大众的事,那他们是不会服从的。假如你杀了父母,乃至叛变,他难道跟着你叛变?跟着你杀父母?这种事他们绝不会跟着做的。这就是具臣,虽然只能算是具臣,但也要有才能而又忠贞亮节。
季氏是掌管着鲁国国家权力的大夫,用《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做比,相当于曹操,而此时的鲁国国君,就是那位汉献帝了。季氏掌握着国家权柄,而孔子的两个学生仲由、冉求又在其手下当差,于是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应该说里面含有不少玄机。孔子对两个弟子的才华,有着深刻认识的,说他们是具臣,既是谦虚之辞,也是真实评价。季氏作为权臣,难免会产生替代鲁君自己为君的念头,而要做出这件事,必要的人才储备是必须的,但是孔子直接告诉他,自己的两个学生不可能去做弑父弑君的事,如果季氏维持当前地位,二弟子会继续做官,如果季氏谋反,至少二弟子不会帮忙,甚至会反过来帮助鲁君。
孔子虽然讲大臣、具臣之别,同时也影射到什么是能臣。《三国志》中许邵曾经给曹操看相,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有好的领导人,跟着做事,会是一个能臣;如果碰到动乱的时代,没有好的领导人,则成为奸雄。所以能臣与奸雄,往往很难分别。大臣、具臣、能臣之间,也很难有严格的界限。